(一)
有一个故事大家耳熟能详。
一个老头和一个小孩,用一头驴驮着货物去赶集。在回家的路上,孩子骑在驴上,老头儿跟着驴走。路人见了,指指点点说:
“这孩子真不懂事,让老年人走路,自己享受。“
老头儿一听,忙抱下孙子,自己骑上。走了一会,又有人说:
“这老头儿这么狠心?自己骑驴,让孩子走路。“
老头而听了,又把孩子抱上来,两人一同骑。走了一段路,又有人说:
“你们好残忍,这样会把小驴累死的。”
两人只好下来走路,可是还有人笑话他们:
“有驴不骑,真是大厦瓜!“
最后他们实在没有办法,只抗着驴子走回家。
“寓言,是现实的影子。”用美国作家布莱柯的话来说,这个老头有“好人综合症”—渴望得到所有人的赞许,从来不对别人的要求说不……尽管这会经常耽误自己的事情,花掉不必要的时间和金钱,但他们依然无怨无悔,只是希望成为别人嘴里和眼中的“老好人”。
(二)
2017年,北京卫视开年大戏《最后一张签证》口碑爆棚。里面有一个情节,很值得玩味。
其实,中国签证官普济州刚到维也纳,惊奇地发现维也纳人正用鲜花迎接德国的纳粹的到来。而普济州来自正用枪炮迎接日本人的中国,此时不免发出诧异一问:“德国人占领了奥地利,那就是侵略啊!那这奥地利人为什么欢迎他们呢?”
这个问题也是人们对这场“鲜花战争”的著名之问。
诚然,和当时的德国相比,同文同宗的奥地利显然弱小很多。把自己的命运交予更强大的德国。
似乎无可厚非。无人时实力对比,还是“理智”选择,奥地利都无法“拒绝”,只能妥协。
可事实证明,在纳粹面前,鲜花象征的热情,只不过是懦弱的表现。纳粹开始肆无忌惮地在奥地利拘捕犹太人,疯狂掠夺资源,把奥地利人绑上自己的战车。甚至,当时一再妥协的奥地利总理许士格也被投入集中营,九死一生,知道纳粹战败,才被盟军解放。
现实中,何尝不存在这种不带硝烟的“鲜花战争”。
父母强势,那就听父母的随便找个人“先结婚后谈恋爱”;
丈夫强势,那就听丈夫的辞职在家做个全职太太;
现实强势,那就随大流找个挣钱但不喜欢的工作。
不敢自己做主,屈服于所谓“强势”,用不断的妥协躲避掉一些麻烦。
(三)
或许有人说,妥协,是因为太善良。
可失去原则的支撑,善良就会变味道,
这样的妥协,更多的是暴露了处事能力的不足。
来做一道题。
你开着一辆车,在一个暴风雨的晚上,经过一个公交站。此时,有三个人正在焦急的等着公交车。
一个是快要死的老人,他需要马上去医院;
一个是医生,他曾救过你的命,你想报答他;
还有一个女人,她就是你做梦都想娶的人,也许错过了就再也没有机会。
他们都向你发出请求,你不想拒绝任何一个人。但你的车只能坐下一个人,假定你是一个善良的人,不会索性自己开走了事,你会怎么选择?
选择老人或医生,虽然会失去一生所爱,却能赢得善良之名。
可这不是一道道德测试题,而是应聘工作的面试题。在200多个应征者中,只有一个人被雇佣了,他给出的答案:
“给医生车钥匙,让他带着老人去医院,而我则留下来陪我的梦中情人一起等公交车!”
有人把这个故事看做是一个舍得的故事,其实不然,这更是一个拒绝妥协的故事:
善良,并不必以妥协自己的幸福为代价。”人生短短数十载,最要紧的是满足自己,不是讨好他人。”亦舒曾说。
(四)
1959年,法国贝桑松指挥大赛,三位选手进入最后决赛,小泽征尔最后一个出场。
评委会交给他一张乐谱,小泽征尔稍做准备就全神贯注指挥起来。忽然,他发现乐曲中出现了一点不和谐。他怀疑乐谱有问题,不过这念头一闪即过,毕竟评委会委员都是世界级评委。于是他以为是主演奏错了,就指挥乐队停下来重奏。
但仍觉得不自然,这时他感到乐谱确实有问题。可是,在场的作曲家和评委会权威人士都声明乐谱不会有问题,是他的错觉。
面对几百名国际音乐界权威,他不免对自己的判断产生了动摇。但是,他考虑再三,坚信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于是,他大声说;”不,一定是乐谱错了!“
他声音刚落,评席上那些评委们立即站起来,向他报以热烈的掌声,祝贺他大赛夺魁。
原来,这是评委会精心设置的圈套。评委会在给美味选手的乐谱中都留有小错误,前面两位选手也有察觉,不过被评委会断然否决后,便“委曲求全”不再坚持。
面对权威,只有小泽征尔敢于坚持说不,拒绝妥协,从而获得了这次世界音乐指挥大赛的桂冠。
有人说:一个真正聪明的人,是懂得如何让自己委曲求全的人。
甚至还拿古训佐证:刚者易折,柔者长存。
殊不知,人生格局从来不是用委曲求全撑大的,生存,或当委曲求全,成功,则当“宁向直中取,不可曲中求。”
看完以上四个故事,反思我走过的创业路上,时时都是一副“老好人”的形象,太过善良不懂得“拒绝”,遇事怕坚持伤人面子,喜欢“委曲求全”。这些性格、价值取向,生存也许非常适合,但想要成功,几乎为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