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https://img.haomeiwen.com/i7980697/914139784c17bcb7.png)
01
“马上要开学了,要开始调整作息时间了,早上早点起,至少九点半要起床,千万不要拖到十一二点了。”
“作业做快点,白天抓点紧,尽量在我们下班回来前干完。”
“写作业要计时,这样才知道自己做作业需要多少时间。”
“白天多喝水,做作业累了就休息会儿,注意保护眼睛。”
……
这样的话,在这个暑假,对着女儿说了多少遍,我已经有些记不清了。
可最终的结果是,我只管说,她只管不听。甚至有时候看我不生气,她还会故意捂着耳朵说笑“不听不听,王八念经。”
唉,好气又好笑。
02
回顾整个暑假过程,为着写作业的事情,我苦口婆心的说过,也生过气,发过脾气,吼过,骂过,孩子也哭过,但最后就是做不到。
我有些不明白,为什么此前一直自诩学习成绩不错、学习很上进的女儿,突然在一个暑假就成了这样?
似乎,很多此前从未暴露过的问题,突然一下子都暴露出来了。
而以前相处的很好的亲子关系似乎也一下子降到了冰点。
我有被气得肺都要炸开,也有寒心的想要哭过。可问题是到底是为什么会闹成如今的样子呢?
03
按照“如果一件事做的很痛苦,那一定是你的方法错了”的理念来反思,那问题肯定在我,肯定是我错了,可到底错在哪里呢?
我坐在电脑前,开始认真反思。
我想到了女儿暑期做作业的样子,想到了女儿每天打卡的样子,也联想到了暑假刚开始时老师家访的样子,还想到了女儿上学期期末的成绩,也想到了其他孩子来武汉时的情况……
问题出现在哪儿?似乎渐渐有了答案。
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急,我慌,我焦虑。
但女儿不急,不慌,慢悠悠。
04
听说我们这里仅50%的普高率,我急,万一女儿将来高考考不好,连高中都没得上,怎么办?
听说现在高中难度降低了,重点是中考,很多孩子没有高中读,直接去职校了,万一女儿连中考都过不了关怎么办?
听说女儿上学期语文考了73,下滑很厉害,老师都来家访了,得强化,可女儿压根儿都不着急,怎么办?
听说有同学报了四五个辅导班,从英语到数学到作文,各种班都报了个遍,我们一个也没报,孩子不愿意,怎么办?
听说四年级学习课业会更多,任务会更重,女儿学习跟不上,怎么办?
凡此种种,每一个小消息,每一件小事,都会牵动我敏感的神经。
05
天啊,外面压力都这么大了,大家都这么卷了,我的娃还天天睡到日上三竿才起,一点作业还今天拖到明天,明天拖到后天,也不自觉多预习,多学习一些,这可怎么办?
作为妈妈,那就要盯,就要催,就要监督啊。
可女儿呢,任凭你怎么催,怎么说,怎么盯,依旧故我。始终按照她的节奏,慢慢悠悠,磨磨蹭蹭,拖拖拉拉。
我可不更着急、更恼火了吗?
如此一来,就有了这个暑假鸡飞狗跳的一幕又一幕。
有时候,当妈妈的实在看不下去了,觉得要管起来。可一管就急,孩子哭,大人怒,气氛紧张。
有时候,当妈妈的反思自己,觉得太过严了,努力说服自己要适当放手。可一放手,孩子就放纵自己,完全不思作业的事儿。
就这样在两个极端之间反复横跳,活脱脱像极了武汉的天气,热的时候热的要命,冷的时候直打哆嗦。
06
可都是妈妈急性子的问题吗?
显然也不全是,也跟孩子的成长阶段有关。
眼看着女儿就要上四年级了,九、十岁的年纪,正是青春期的前期,不仅身体在快速成长,个人意识、内心世界也在快速成长。总有一种“我快成大人”的感觉。对爸爸妈妈的唠叨越发反感。
如此一来,更加加深了双方的冲突和矛盾。以至于,明显能感觉到,随着孩子越来越大,管孩子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仔细分析原因,主要是两点:
第一,我太急,总担心,总焦虑,有时候急于求成,希望立竿见影。但孩子太慢,二者需要调和。
第二,没有注意与孩子沟通的方式方法,不是在聊天而是在说教。
07
既然找到了原因,接下来就要对症下药。
对于第一点,说实话,性格方面,我确实容易急,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要多把时间用在自己身上,多放宽心,再遇到孩子的问题时,尽可能的保持冷静和理智。
要永远牢记,对于孩子,健康第一,快乐第二,其他都是其次。要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孩子一定会有她自己独特的一条路,不要太过焦虑。
况且,从女儿目前学习来看,整体习惯方面还不错。爱看书、爱阅读、爱运动,积极向上,只要这样的状态持续保持下去,就很好了啊。
对于第二点,这方面是尤其要改进的。在这方面需要牢记:一是不能把聊天变成说教;二是要学会及时闭嘴。
人人都喜欢平等的交流和沟通,而不是被指责、被说教、被居高临下的批评,所以总是以一副说教的态度对待孩子这一点很不好,要改。
此外,要记住,说话的目的是为了沟通和交流,如果你说的话孩子不愿意听,或者压根儿就听不进去,那么不是听的人有问题,而是说话的人有问题。
这个时候,纵有再多话,也不要再说,因为孩子只会充耳不闻。如果耳朵上有开关的话,想必这个时候孩子已经把耳朵的开关关上了,任凭你再怎么苦口婆心也无济于事。写到这里,顿时想到一句话,最好的教育时机是“啐啄同时”。
这也旨在提醒我们,好的教育时机应该是,一个想学,一个愿教,共同努力才能有成效。否则,任凭教的一方如何努力,学的一方不愿意学,也没有任何用。
这一点,切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