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看到一条朋友圈,一个朋友和母亲在一起生活了十几天,感叹自己一直徘徊在爱与恨的边缘上。我看了深有感触。
为什么春节回家时人容易和父母吵架呢?回家前的思念、见面后的争执再加上离开后的悔恨,这些过程构成了一个循环,不断地重复出现在我们生活中,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我们自己还不够成熟。中国是一个孝道文化浓厚的地方,所以我们每次和父母争执完,不管事情具体如何,心中总有一些不安和内疚。不过如果我们只是从这个角度为和父母之间的矛盾来开脱,就太简单了。
每个家庭都有说不清的问题,每一对父母与子女可能都有一些特殊的问题,确实不能同一而语,判个谁是谁非。我只想谈一些自己的感受,为什么我们遇到陌生人时可以妥协地相处,但是遇到父母却更容易生气甚至直接起争执呢?我的答案是——因为我们感到害怕,害怕自己再回到过去的样子。
我们每个人从原生家庭走出来,到社会上接触各式各样的人事物,都会经历不同程度的自我蜕变和转化。经过这个过程我们和远在呆在原生家庭里的自己不一样了,过去的自己在现在看来有很多不完善、不满意的地方。
但当我们回到家庭的时候,我们似乎又在父母身上发现了原来的自己。诚然我们和父母的很多争执,都来自于两代人在价值观方面的很多差异,但是父母的那些价值观,不也是自己原来的价值观吗,现在的自己不正是从那个原来的自己变回来的吗?所以当我们和父母争执的时候,背后是不是也是在抵抗,抵抗自己再变会原来的那个自己?

这里介绍一下荣格的心理学派思想,每个人生下来都走在个体化成熟的过程。成熟的过程分为几个阶段。
第一个成熟的阶段是合群。为了得到正向的认同,我们需要做到合群。和父母合群得到他们的认同,和周围的同学合群得到他们的认同。
第二个阶段是努力发展出个性化的自我。当有机会选择自己的朋友圈时,我们不再无条件地依附别人,而是会选择自己认同的人群,和他们在一起去发展自己的个性。我们会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喜欢的朋友圈以及喜欢的对象一起组成家庭生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是不希望受到父母过多的干涉的。
每个人最终都会走上自己选择的道路,朝着个性化的方向去进化自己。在个性化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会把一些东西从自己的人格中扔出去,“那些不是我”,“我不想变成那个样子(父母的样子/生活)”,在这个过程中,自我是不稳定的,因此我们需要和价值观不一样、自己不喜欢的人保持距离,确保自我的边界。
再往后第三个阶段,我们需要重新整合自我。把那些不喜欢的、之前抛弃的价值观重新放到自我的边界里,重新消化。对于那些我们不喜欢、不认同的人事物,这时候我们不能只是弃之不顾或是抵抗,我们需要理解为什么他们和我不同,他们的存在有什么道理。而这份洞见,会进一步巩固自我,让自己能更加稳定并且融洽的活在世界中。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觉得和陌生人在一起很成熟,当是回到父母身边时自己又变得不成熟的原因。因为父母和我们的不同,正是我们需要努力学习的对象。每一个人的价值观,都是在特定的时代、特定的生活经历中形成的最适合自己生存发展的观念。不同人的价值观直接没有理性的对与错,只有合适与不合适。理解这一点,我们才能对自己的价值观、人格有更深且稳定的认识。
我们每个人都会与父母有争执,不过每个人最终都应和父母和解。
不要求父母,做好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