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别人的悲怆读成赞歌其实是一种莫大的悲哀。自从知晓《我与地坛》一文入选高中课文,便有这莫名的担心。
众作家中,最爱半路作家,史铁生。
史写作大抵是无奈,即命运。按史所说的,即“所谓命运,就是说,这一出人间戏剧需要多种多样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以随意调换。”的确,人生如戏,人各有角。只是,史所担任的角色近乎残忍。21岁啊双腿瘫痪,从此长伴轮椅,甚至身躯仍不安分,多种疾病纷纷而至。正如在答一记者问“请问你的职业是?”“生病。”两字,简洁而悲怆。
于我想来,一个再怎么乐观的人,在面对自己最大的悲哀时,也化不去若有所伤的情怀。至少在与史的第一次邂逅——《我与地坛》中,我如此看来。我一直用“逼出的乐观”来误读这篇文章。正如那个寓言故事所写的那样,一旦命运降临,其实你都会承受,无论你之前是多么的害怕。
夕阳,古园。初见乍惊,未曾想到其形象完全不符合“铁生”二字。摇着轮椅轧过古园的草地,或在残阳古树和沧桑的围墙前徘徊不前,伸出自己的那双手在纹路错致的树上摸抚,或在苍茫天地间,独自流泪,目光呆滞,甚至也许他哭不出来……大概苍凉的古园是最好寄托悲怆的地方吧!
史的悲怆不仅在残缺,而更在于孤独。残缺是物质上的丢失,是一种别开生面而且有风险的游历。而孤独是精神上永令人深受折磨的、令人倍感憔悴的心神的酷吏。触摸别人的痛难道会让自己精神飒爽?我明明在揭其伤疤,提笔却满是功利……自从生病后,能陪伴史铁生左右的便只有母亲,她用自己若水的柔善呵护着那曾欲寻短见的铁生。一人疾病,二处煎熬,因为爱,所以她盲目,使他“无知”,偏方土方并未发挥神效,反却差些了却了儿子的性命。她能怎样,史能怎样。她只好在史前往地坛的路上独自说道:“去古园里,写写也好……”自慰么?母爱也无法冲破史的孤独,母亲与史的相交也只是一个叫作母子情深的地方。他更需要的是能够与他精神上的相通,且相信他的知己。帮助他重新定位人生路、能够触摸到他内心的悲怆的一个人。但可惜没有,在这世俗的林子里,这样的条件太苛刻。史的孤独或许也是所谓的命运。苍凉的古园里,史双手合十,闭上双眼,冥想的又是什么?是否也在渴望有人能够化解这孤独呢?
当人孤独到爱上孤独的时候,一些人选择了跳下悬崖,寻一痛快解脱,一些人却以澄澈而重塑人生。史大概是后者。“因为一段美的生活,不管为了生,或为了死,不管为了爱或为了恨,都无异这样一个抛掷,在停留中有坚持,在陨落中有克服……”或许多多少少能够解释。因为被悲怆逼得无处可逃,且史放弃了堕落死亡之路,剩下的路,他只能以生命写作,用真正的血肉,将他所体验的生命、体验的苦难,用文字表达出来,渐渐地便散发出了明朗和透彻的气息。他开始以一个身躯受困的病人之角色,用朴素的语言描绘出生死之意。在深刻的困境中,对神性和人性终极意义所做一次又一次艰苦卓绝而又辉煌壮丽的追问与眺望,史铁生渐洗身上悲怆,留下灵魂超然。
2010年的最后一天,史铁生先生与世长辞,带着属他灵魂的东西完成意识的转变。有的人走后了无痕迹,有的走后,留了一个世界,史先生便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