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创设情境,引发思考。
以临近的中秋节为背景,以“分月饼”为问题导向,提出分给两个人不同个数(一人3块,一人7块)的月饼,引发学生对于“公平性”问题的思考,并进一步启发他们进行“公平分配”,{学生亲历平分月饼的过程,培养动手操作能力}也就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平均数”,有效调动学生在课堂开始的积极性,最大限度促进其自主探究、自主思考的能力。
(二)探索新知,探寻方法。
1.(出示ppt)在“平分月饼”的方法探索中,学生会提出“把数量多的月饼补给数量少的”,以求得公平性,在这里引入求平均数的第一种方法:【移多补少】(把数量多的一部分移给数量少的,把数量少的补齐),有助于学生对于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2.出示投球比赛结果(ppt)
学生寻找表格中蕴含的数学信息,{培养他们的数据分析观念}。
(1)当两组人数相等时(5人):通过比较两组成绩的总数可以轻易分辨两组成绩的好坏。
(2)当两组人数不等时(其中一组加一人):
①创设情境,其中一组害怕输掉比赛,又添加一位成员进行比赛。引发学生思考:如何比较两组成绩的好坏?
②学生发现无法继续比较总数,继而探索用“平均数”来表示两组投球水平。
③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a. 为什么不能比较总数?对于人数少的一组来说不公平【平均数的公平性】
b. 能不能比较两组中成绩最好的同学的投球个数?不能反映整组的水平【平均数反映整体水平】
④求平均数的方法,学生进行小组交流探讨求如何求两组成绩的平均数。
引导学生发现除“移多补少法”之外的其他方法,学生在此过程中会加深对于平均数具体意义的理解,对于平均数的公平性有更深入的认识。小组探索出“先求投球总数再除以各组人数”的方法,小组上台展示计算过程。{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表达交流的能力,合作探究的能力,从而培养他们的数感和数据分析观念,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⑤归纳总结
教师将“总数÷人数”的方法概括为【先总后分】,也就是求平均数的第二种方法,进而学生能更直观的理解“平均数=总数÷份数”,学会两种求平均数的方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