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红楼梦》蒲东寺怀古漫谈

《红楼梦》蒲东寺怀古漫谈

作者: 会飞的双鱼_zll | 来源:发表于2023-03-19 15:52 被阅读0次
    小红骨贱最身轻,私掖偷携强撮成。虽被夫人时吊起,已经勾引彼同行。
                  ----红楼梦《蒲东寺怀古》

    【 一曲《会真记》,难忘《西厢》月】

    薛宝琴所咏的十首怀古诗,前八首均取自历史上的真人真事,而后两首是杜撰。蒲东寺怀古是第九首。蒲东寺,为王实甫所作《西厢记》中虚构的寺庙名称,名叫普救寺,因在蒲郡之东,所以又称蒲东寺。《西厢记》,由《会真记》改编而来。

    《会真记》又名《莺莺传》,为唐代元禛所作,后来被改编成很多版本,最有名的便是元代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这两个本子,虽均是小丫鬟红娘用自己的智谋撮合张生和自己的小姐崔莺莺姻缘的事情,但剧情却不大相同,结局一悲一喜截然相反。

    《会真记》中的莺莺执着于真爱,九死不悔;张生却始乱终弃。后人均认为是元禛自身经历之事,张生为元禛所托,半真半假演绎而成。话说唐贞元年间,蒲州发生兵变,相国遗孀崔夫人带女儿莺莺暂住于普救寺。恰遇书生张生到此游玩,借好友之力救下了崔氏母女。由此与莺莺相识相恋,抱得佳人归。后张生赴京赶考,滞留不归,最终将莺莺遗弃。攀附高门另娶韦氏为妻。

    在他心目中,她是他赴京途中的一段意外而已。经历过后,自己依旧在踏上赴京的正途,自得之余,视莺莺为妖于人的尤物,为自己推卸开脱的理由实在卑劣。你可以多情,但却不能逃脱,负了心还将责任推到对方身上。相较莺莺为了爱情勇敢,执著追求,九死不悔。这里的张生,举止轻浮,行径下流,令人不齿。

    而王实甫的《西厢记》里,张生被塑造得有情有义,强化了崔夫人的横加阻挠。莺莺与张君瑞二人对爱情坚贞不移,悲剧的意味削弱了,有情人最终得成眷属。结局圆满,这也是后人更喜欢《西厢记》的原因吧?

    【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

    元妃省亲后,令宝玉同诸姐妹搬进大观园中居住,怡红公子开启了无忧无虑模式。大好时光虚掷仍觉无趣,于是书童茗烟为他买来元人的话本子,平日里不耐烦看《大学》《中庸》的怡红公子何曾见过这些,自是如获至宝。

    暮春时分,园中花开到荼蘼,万紫千红纷纷辞枝飘落,落红阵阵,引人惆怅。怡红公子携了一套《会真记》来到沁芳闸。书童虽然告诫过他,这类本子是不能拿到园里去的,可怡红公子岂是那听话的主儿?都说春日不是读书天,而这一类闲书,春日读来再合适不过。

    惜花护花的绛洞花主,被落花牵动了情肠,他怜惜地兜了一兜花瓣意欲找一个适宜的归宿。一抬眸,颦儿飘飘曳曳而来。二人再默契不过,却原来黛玉也正想着为花儿们寻一个妥当的去处。整座大观园,荣宁二府阖家上下,能有此意趣的怕也只此二人。二人商量着如何处理花瓣,宝玉因要帮黛玉之忙,一时间便忘了所携之书是禁书这一茬,方有了接下来二人共读的情节。

    《会真记》中,张生乍见莺莺,惊艳其美艳,主动以词挑逗试探,得到莺莺的回应后,二人相悦、相欢。看似很美满的一段情缘,未料莺莺最终被弃,令人唏嘘不平。宝黛二人共看此书,初看惊艳进而惊奇。宝黛二人犹入芝兰之室,字字生香。深闺中的黛玉,何曾见过这等文字?她早已沉迷其中,不消片刻便已快速读完,心中激荡不已,哪里还顾得上故事的结局是喜是悲。

    花季的宝黛,二人的故事才开始,甜蜜尚且不够,自是想不到也看不了那么远。青梅竹马的一双小儿女,在树下互相打趣,玩笑罢,凑在一起共看一本书,且那本书是关于爱情的。书中有爱,书外有情。那画面,怎一个旖旎温柔了得?

    此书令颦儿记忆深刻,以至于后来行酒令时不假思索脱口说出。不仅如此,事后黛玉被宝钗调侃诘问,坦白自己说的是《西厢记》《牡丹亭》中的几句。由此可见,黛玉看了可不止这一本《会真记》。宝玉当初在园中邀请黛玉同看,何尝不是一种试探。如果黛玉拒绝,宝玉又怎会以书中词句打趣。除了此书,宝玉当是更大胆地将其他的话本子均推荐给了黛玉读。

    其实,黛玉看的是哪个版本,看了多少已不重要,大胆的是二人看这类书这种行为。正如宝钗所言,这一类书在诗礼簪樱之家是绝对禁止的。一个千金小姐,不出闺门的女孩,是根本不能看这类杂书的。

    可怡红公子和潇湘妃子仍是偷偷地看了,这么一个才子佳人的故事,那份缠绵的爱情,犹如一颗石子投入黛玉平静的心湖,泛起阵阵涟漪,又如一缕春风,吹动了未绽的心花。青春的蓓蕾,似是沐浴了神圣的光辉,焕发出夺目的光芒。

    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莺莺与张生一见钟情,此举无疑是惊世骇俗的。在那个读书人以仕途为重的年代,莺莺与张生却均以爱情至上。除了词藻好,这大概是宝黛二人被感动被吸引的地方。莺莺二人的勇敢,也令宝黛二人敢正视内心正视对方的感情。

    当时一众姐妹搬至大观园居住不久,正值豆蔻年华,无忧无虑的时光,一干人等对于未来的生活充满着美好的想象,花一般的年纪,所想也是美好的。正值青春花季的少男少女,那份萌动与情思又岂能约束得住?

    暮春时分,在没有长辈管束充分自由的大观园里,宝黛二人在满园春色的催化下,在那个缠绵故事的推波助澜下,自然而然地便接受了那份爱的启蒙。

    《西厢记》对黛玉的影响不可谓不大,话本子的字句只怕比平日的那些诗词记得还牢,想必在心里不知吟诵多少遍了吧?不然,在行酒令时,岂能那么自然地脱口而出?共读也成为宝黛二人共同的秘密,少女开始有了心事,单纯天真依旧,只是对未来憧憬的同时亦增添了一丝忧愁。

    二人因西厢生过几次口角,也带着满满的温馨:“你就是那倾国倾城的貌,我就是那多愁多病的身”,每读到此处,黛玉的娇怒委屈、宝玉的浑然未觉赫然眼前。宝玉在黛玉面前越发口无遮拦,第二次更是将紫鹃当成了调侃对象:“若共你多情小姐同鸳账,怎舍得你叠被铺床!”活泼促狭的小儿女状令人好笑好气。

    戏谑归戏谑,想必在宝玉的心目中,已将自己当成张生,而黛玉则是他心心念念,醒里梦里的莺莺。

    【一个故事,两种结局】

    贾母曾听了《凤求鸾》后,现身掰谎,那些历来的戏文故事,均是无中生有或是妒忌者有意编排。但会真记是唐时的话本,那时民风自由开放,男女能够相遇发生这样的故事也是合理的。

    曹雪芹开篇批判千篇一律的才子佳人的故事,所以,他笔下的宝黛是不同的,更现实也更真实。他们没有话本里主人公们的勇气,宝玉性子随和软弱,虽然平时有些荒唐的行为,但如贾母所言,也皆在长辈们能接受允许的范围内,如若出一点格,那绝对不行的。

    敏感的黛玉平时自怨自艾,总是将自己的身世与他人相比,比来比去,更觉哀哀。看了西厢后,比较的人多了一个双文。双文尚有嬬母弱弟两个亲人,而自己竟是一叶飘零。

    清醒之后,黛玉虽羡慕向往,但她毕竟不是莺莺,她没有莺莺的勇气和胆量。她也认为偷看这些书是犯了忌讳,所以,即使那些诗文刻骨铭心,但她也觉得是不该的。所以,面对宝钗的问寻,黛玉先自露了怯。不然,依颦儿固执的个性和那副伶牙利齿,岂肯伏软。

    终身大事上,黛玉敏感而悲观。她仍认同并需要长辈祝福和促成方为圆满。她内心深处虽然憧憬,又与宝玉两两深情,但没人作主的境况令她越是不安。这样的两个人,做不出那么大胆绝决的事情来。

    温顺如宝玉,那个孝字当头的年代,在自己的丫头晴雯被冤屈时为其站出来辩白一声的勇气都没有,更谈何为自己这段被长辈们看来出格的爱情争取?二人只能用自己的方式默默地爱着对方。剧本毕竟是剧本,只能羡慕却不能照搬。

    在那个一妻多妾合理合法的年代,又有几个男子能够对一名女子专一而深情?那份真情又能保持多久?这一点紫鹃明白,黛玉更清楚。与宝玉两情相悦,性格脾气知根知底,但仅有这些是不够的,这也是她悲观的原因。一个没有仰仗和依靠的弱女子,如何为自己争取,又有谁真正替自己着想。黛玉明了宝玉的深情和专一,所以才更感到无望。她只有爱情和真心傍身,在冷酷的现实里能支撑多久?

    话本子中,莺莺与张君瑞最后双手相牵,共结连理。真挚的爱情抗争不过势利的现实,婚姻只是外在的形式,宝黛此生虽无缘共白首,二人虽未结缡却胜过俗世真正的夫妻。青梅竹马两情相悦朝夕相伴,他心目中非她莫属,她眼里他是唯一!

    黛玉偿还了灌溉之恩,了结了前世因果,还给他一段美好温馨的俗世情缘。黛玉逝后,宝玉对红尘再无留恋。怀抱着黛玉的一腔深情,撒手红尘,余生,黛玉不在身边,却永远在宝玉心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红楼梦》蒲东寺怀古漫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lzic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