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生命密码》读书笔记

《生命密码》读书笔记

作者: 读书笔记汇 | 来源:发表于2020-05-16 00:38 被阅读0次

《生命密码》尹烨著

“吴军:当时我讲,未来,连接比拥有重要,合作比颠覆重要。

FOXP2基因至关重要,这是一种控制语言能力发展的基因,该基因的突变常见于先天性语言功能障碍的人群中。另外还有研究表明,FOXP2对记忆力和理解力也有影响。

换个角度理解,酒精也是一种化学药品,这也是根据基因型精准“用药”的最可实践的案例。

生活在一个集体里,每天跟外界互动,进行信息交流,思维的链条便不会断,能更好地保持自身的活力。所以,那些爱说话的老人更乐于思考和回忆,不那么容易患上阿尔茨海默病。

老人多发展一些兴趣爱好,跟周围的同伴打成一片,跳跳广场舞,或者下下棋,经常进行有效社交,才能保持头脑活跃。所以,做子女的要常回家看看。我们都逃不开老去的命运,虽不可避免,但可以老得从容、老得快乐。

过度的疲劳、兴奋、愤怒等都有可能让心源性猝死找上门来。即使没有检测出相关基因突变,也可能会由于这些问题遭遇心源性猝死。如果已经携带了容易猝死的基因突变,那就更加需要注意自己的生活习惯。

我们不要动辄加班熬夜,更不能在身体已经感到不适的时候还勉强支撑。如果感到疲惫,就要尽快休息,千万不要为了追求一时的效率而牺牲自己的健康。对于工作需要久坐的人来说,每间隔一到两个小时起身活动一下,可以有效地促进腿部血液流动,避免肺栓塞等风险。

表面看来,睡梦中的人双目始终紧闭;实际上,眼皮底下的眼球却在转个不停,“非快速眼动睡眠”和“快速眼动睡眠”两个阶段交替循环。

睡眠的第一个阶段,通常是“非快速眼动睡眠”。进入这个阶段以后,眼球转速降低,脑电波稳步放缓,大脑活动也趋近于零,所以又得名慢波睡眠(slow-wave sleep,SWS)。睡眠的前四个时期都归属于这个阶段。

起先,是入睡期。脑电波开始放缓,但睡眠很浅,只要稍有风吹草动,人就会当即清醒过来。

继而,是浅睡期,占睡眠时长的半数左右。此时脑电波运行捉摸不定,频率、振幅忽小忽大。对睡眠障碍人士来说,浅睡期是意外惊醒的高危时期。

此后,便是熟睡期和深睡期。脑电波波幅变宽,神经元放电频率减缓,心跳速率、呼吸速度和血压均渐渐下降,人开始陷入深度睡眠的状态。

深度睡眠时间虽然只占睡眠总时间的1/4左右,发挥的功能却是重中之重,消除疲劳、恢复精力、提高免疫力等皆取决于深度睡眠的质量。若在此时意外惊醒,就会感觉头昏脑涨、身体不适。

睡眠的第二个阶段是“快速眼动睡眠”。在这个阶段,眼球转速加快,大脑重新活跃起来,脑电波活跃程度甚至比清醒时更高。

睡眠时间若超过10小时,便会提高糖尿病、心脏病的发病率。

1岁以下儿童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后转为慢性感染的可能性最大。因此,如今的新生儿在出生24小时之内,就要免费接种第一针乙肝疫苗,1个月和6个月大的时候按要求分别完成第二针和第三针,就可以有效防止乙肝病毒感染。

法国作家左拉曾说:“生命的全部意义即在于无穷地探索尚未知道的事物。”如果想要孩子在某个领域有所建树,家长更应该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进行细心观察和耐心引导。

根据分化能力的不同,干细胞可以分为全能干细胞(totipotent stem cell)、多能干细胞(pluripotent stem cell)和单能干细胞(unipotent stem cell)。全能干细胞一般指受精卵到卵裂期32细胞前的所有细胞,这类细胞可以分化为任何类型的细胞。

成人体内的间充质干细胞属于多能干细胞,主要存在于人体的骨髓、脐带血和脐带组织、胎盘组织和脂肪组织中。此外,在女性经血中也有它们的影踪。把这些干细胞收集起来,进行增殖和诱导,就能让它们分化为我们所需的不同细胞,比如肝细胞、心肌细胞、肌肉细胞、神经细胞等。

从出生的那天起,人体内的干细胞数量就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减少。而不少重症倾向于发生在年纪较大的人身上,即使可以在需要进行移植治疗时使用干细胞疗法,也难以获得足够的干细胞。

解决这个矛盾只能未雨绸缪:趁着年轻,把干细胞或者其他有用的细胞冻存起来,让它们在低温下保存活力。如果多年后有了需要,便可以把年轻时活力满满的细胞取出来,重新注入自己的身体中。

除了脐带血,还可以把胎盘也冻存起来。胎盘中含有大量的间充质干细胞,可用于治疗血液病和免疫系统疾病,甚至可以被诱导分化为其他细胞,修复受损器官。

年轻时冻存的免疫细胞活性较好,治疗效果也会更佳。

结果发现:5%~10%的暴力犯罪,都跟MAOA和CDH-13两种基因相关。这两种基因相当于两个控制情绪的小闸门,一旦失守,万般情绪就会像潮水般涌动,人将会变得暴躁易怒,从而做出不理智的举动。

很多人习惯“妈妈的味道”,特别是对妈妈做的饭菜念念不忘,在生活中,飞车返家解馋的事情并不少见。其实,这很可能不是你的主观欲望,而是你体内的肠道菌群们思念原来的“培养基”(medium)了。

从小到大,人吃进去的所有食物,都会成为胃肠道细菌的培养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生命密码》读书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mbko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