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几号放假?回家的票买了吗?几号回来?”
“今年我出去旅游,不回去了。”
春运已开始了几天,许多人开始回归家乡的仪式,像候鸟在迁徙,候鸟被自然气候转换支配,人也常常被习俗、习惯推动。四季更替恒定不变,习俗习惯却是由人创造,因此也会被人慢慢改变、重新演绎。
回去老家自然合乎主流,凡事追随主流也算是最轻松的活法。不过人群终究不是全无自我意识的候鸟,对“家”和“春节”的理解和感受也各不相同。
前几天在机场看了一篇《我为什么不过年了》,采访了几个春节不回老家的年轻人,也让我去想了想背后的原因。
01 回忆滤镜:田园牧歌只是想象
怀旧之情来自于怀念往昔美好生活和当初的自己。可是怀念本身就是一件带有时光滤镜的事。有人会可以回味一两个画面鲜明的温馨时光,回味年少时还没今天复杂的人情。但回忆和真实的经历有多少美化或区别,已经无人能说清。
带着这种玫瑰色的回忆真的重回旧地,看到现实才让人觉醒回忆的不真实,以及时间的侵蚀和破落的重复。老人的头发更白了、皱纹也更深,旧单车依然停在楼下只是布满了铁锈和蛛网不再有人照料,又一次在尴尬的相见里微微惊讶曾经的朋友竟如此无趣。
田园牧歌只存在于被美化的记忆里。现实和想象到底是割裂的。
02 割裂的地域
春节是一年里唯一一个大型破城乡次元壁的时期。北上广深杭几个城市和二三线城市、和四五六线城市、和农村之间,消费习惯和观念、信息传输之间的差别,是一种断崖似的差别。
短期快速更换环境一不小心一言不合就带来不适感。因为鄙视链是何时何地都存在的,优越感是再审慎的人都无法戒掉的刚需。这种割裂存在于一次次消费的经历、一次次相见的闲聊里。只用两天,就明白,不如不见。
环境和生活氛围的改变还可以是一种新鲜感的体验,最消耗心力的还是频繁却徒劳的沟通。
03 徒劳的沟通
《我为什么不过年了》截图这是《我为什么不过年了》的一段描写,可以是表现了奶奶的爱和保留存在感的努力,不过我更有代入感的是儿女试图沟通的徒劳。前阵子的佩奇短篇里,爷爷过年时硬是要先拿出自己摘的果子、孙子一句话就看得比天大,也让不少人抗拒。
任何徒劳的瞬间都能勾起太多相似的回忆:从进门的一刻蔓延到闲聊、蔓延到围坐在一起的餐桌、蔓延到电视机前、最终蔓延到过去时光里所有的争执、气氛、失望和心碎。
我们在割裂的世界里试图建造桥梁,而回家提醒我们这些努力多大程度可能变成徒劳。我们在另一个城市的生活里,逐渐找到朋友、培养起相处距离默契的关系,为自己营造舒适的情感和社交氛围,而回家时这种舒适却常常会被否定。
04 逐渐消失的连接
徒劳心累的同时,也有失去感:随着和故乡的人连接的消失,你越来越感受不到和这片故土的联系了。
连接的维持需要时间的付出,境遇和个人的转变,让我们把越来越多的时间重新分配,给了新的人、新的喜好、更重要的工作。为眼前的生活建立更值得期待的未来,花费了我们最多的时间。而所有的关系消失,都是时间的付出不再均衡。不够深刻的、旧的关系自然慢慢失去。
连接的消失,还因为人的去世。少了一个需要见的人,就少了一个可以连接的真实存在,一年又一年,曾经共渡多年时光,而今记忆越来越被冲淡,能记住的原来那么少。
“有些人寿命很长,但在他们的晚年,即使当年曾是形影不离的情侣,即使当年曾是心心相印的密友,到了一定年纪,他们也不再为聚首而离家远行,甚至不再互致信札,他们认定了在这尘世间他们已无心曲可通。”
故乡,是一个提醒我们“失去”为何物的地方。
05 从家庭到个人
最后,是社会结构的缓慢变化,和同步的这一代年轻人自我意识的成长。人口的流动使越来越多的人独立生活、消费品的供给增长让我们拥有大量属于自己的物品。个人成长、个人表达和追求在许多年轻人眼里越来越重要,超过了服从家庭意志,这只花了几十年。
你亲手挑选的东西、人、工作,不论好坏对错,构成了“你”这个人,挑选的过程里也许有焦虑、有曲折、有浪费,但这过程也是了解自己得以成长的必要存在。
对集体的理解,也不再是根据地域、出身、公司简单划分自然成型,而是通过有共同的爱好,我们就是一个集体、就可以成为好朋友。
而个人追求和家庭期望有错位,这点也再寻常不过,此篇也不必展开。
所以,没有人能规定过年有任何正确的仪式,心情舒适,无论身在何地,于你而言,都是过一个好年。
图文作者:©宇宙美少女Heather
公众号:星期天去游乐场(SundayPlayground)
公众号原文
© THE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