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首页投稿读书
这是教育的世外桃源——读房龙的《宽容.序言》

这是教育的世外桃源——读房龙的《宽容.序言》

作者: 杏坛耕夫 | 来源:发表于2023-07-22 10:05 被阅读0次

“在宁静的无知山谷里,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永恒的山脉向东西南北各个方向蜿蜒绵亘。知识的小溪沿着深邃破败的溪谷缓缓地流着。”——《<宽容>序言》

很多年前教授房龙的《<宽容>序言》一文时,就深深为文章开头的三句话所吸引。时过境迁,尽管已物是人非,但是这几句话描述的世界似磁石般牢牢吸在记忆深处。因为文章是用诗歌体的形式写就,所以这三句话其实就是三句诗。而从诗歌的角度审视,作者借助诗歌的形式传递出一种深刻的思想和深邃的情感。既然是诗歌体,那么首先就从诗歌元素的角度来理解这三句诗。不过,要真正理解诗句的内涵,还要与整首诗歌联系起来。就全诗而言,虽然是“序言”,但是却以叙述的方式向世人讲述了一个悲剧性的故事,而故事背后所折射的思想则是发人深省的。有了这样的感情基调的认知,再看诗歌开头的三句就有了更多的了解与发现。很显然,“无知山谷”既是典型的意象,也是故事发生的典型环境。“山谷”,原本就是封闭的,带有与世隔绝的味道,再用“无知”描述,更见其中的味道;“永恒的山脉”,极言此处经年累月的一成不变,再以“各个方向蜿蜒绵亘”描摹,足见此处与现实隔绝之深;“知识的小溪”,在山的那边还是山的世界,知识,这个象征人类文明与进步的东西仅仅是一弯溪水,可见其的渺小与细弱。而这样的溪流在“深邃破败”的溪谷中流淌,可以想象出它的微弱。一个人类世代繁衍的地方,象征文明与进步的知识这般生态,很容易想象出生活在此处的人们的生存状态。可是,用“过着幸福的生活”描写人们的生活状态,大大超出人们的意料。“幸福”??!!此处的“幸福”难道真的是它的本意所指吗?

“无知山谷”、“知识小溪”和“幸福的生活”,把这些缀连在一起进行重新编织,再把它与房龙创造的全文对接,作者的因寄所托就昭然若揭了。通过文字的描述和故事的叙述,房龙为读者垒筑了一个与世隔绝的故事场域,描写了一群生活在“世外桃源”中的人们的精神风貌。从故事涉及的主体看,从年龄的角度分大致分为老年人和青年人。因为与世隔绝,所以外面一切约束机制与管理方式都与他们无关。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把年龄视为经验,把祖宗的成法奉为法典。这样,老年人自然成为权威的象征,他们神圣不可侵犯。至于年轻人,因为阅历不深,资历不够,所以在寻常生活中除了服从,没有丝毫的“自由裁量权”。在这里,纵使斗转星移、四季更迭,除了“岁岁年年人不同”,只是“年年岁岁花相似”的一成不变。

有了永恒的山脉横亘在无知山谷与外面的世界之间,再有沿袭千年的祖宗之成法的辖制,生活在此处的人们尽情享受着潺潺的知识小溪的浸润,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至于是不是真正实现了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胜景,只有生活在其中的人知道了。而这种里面的出不去,外面的进不来的相安无事的世外桃源般的生活,虽然出自房龙的文学书写,但是从文学的世界走向现实,这种怡然自得、优哉游哉的独立王国般的生活图景还是随处可见的。而这种按照先人订立的契约处理各种关系,一方面降低了因为变革而产生的风险,一方面有利于维护既定的安定祥和的生活局面,一方面根据“自己的意志”协调各种矛盾,有效地维护了“制度的延续性。一言以蔽之,在世外桃源中生活的人们,完成浸淫在自我封闭的世界里,至于外面世界的兵戎相见、饥寒交迫与自己毫无关联。有了这样的自适自乐,夹在蜿蜒横亘的山脉知识小溪能否绵延不绝、径流不息,只能由时间做出裁决。以文观天下,当用无知山谷中一套“清规戒律”来观照世情社会,尽管时代不同、地域不同,但是其内在的本质却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对生活在无知山谷中的子子孙孙而言,他们接受的教育,除了法典上的节律箴言,就是“头发花白、牙齿尽落的法老”的生活经验和人生阅历。顺从、服从是老人们强加在年轻人身上的胎记,言听计从、逆来顺受是尊老敬宗的基本底线,不能够出现丝毫的旁逸斜出。

不可否认,从牙牙学语就接受这样的思想灌输和精神洗礼,经过长时间的驯化自然而然地就成为了顺民奴才。不可否认,那些长老们看到自己的子孙都是言听计从的孝子贤孙肯定是欣慰的,因为他们苦心孤诣追求的就是这种“无风无雨、无惊无惧”的生活状态。既定的教化子孙的程式、自以为是的管理子民的手段、视外界风云变幻为无物的沉着,当这些成为无知山谷中“教育的应有之义”时,世外桃源随之也就很难见得微波涟漪了。位高权重者凭借自己的威望在山谷与外界之间垒筑起一道铜墙铁壁,避免外界“妖魔鬼怪”的入侵,并按照自己的意志和想法贯彻和实施着祖宗馈赠的法典;子民们言听计从于长者们精心设计的行为范式,不能越雷池半步。——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不过,沉静与安宁在无知山谷只是短暂的,因为用知识小溪经年累月的浸润,它还没有完全与世界隔绝。一缕外面的微风经过山岚雾霭的接力慢慢浸润到蜿蜒横亘的山脉的肌肤,再经过花花草草释放的微弱的新鲜气息渐渐浸入人们的内心。于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点燃了照亮幽暗的、令人窒息的山谷的蜡烛。虽然是一丝微茫的光,却不为风雨所灭。有人说:“举起真理这只蜡烛照亮黑暗世界的人是最有可能被它滚烫的蜡油灼伤的。”诚然,敢于向千年祖宗传承之法典说不,这本身就需要胆识与勇气。尽管这种行为被法老们视为离经叛道,但是当外面新鲜的东西以无法阻挡的强势慢慢占领了年青一代思想的高度时,一切的打压、诋毁都变得毫无杀伤力。与强大的、遗传千年的既定规则相比,先驱者的肩膀恰似一缕薄纱。但是,有了“铁笼在的呐喊”,即使声音微弱,还是给生民们带去了微茫的希望。

诚然,先驱者的思想和意志超越了时代。一方面没有足够的大众理解他,曲高而合寡;另一方面先进的思想总会触动守旧的统治者的利益,从而导致先驱者被迫害。人类历史上的先驱者,尤其是思想上的,无一不是孤独痛苦的,但指引我们时代进步的灯火也总是被他们点亮的。无知山谷的教育是世外桃源般的,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的代际赓续,让这种教育模式代代传习。之所以能够无风无雨地接续,源自于大量顺民、良民的存在,再加之一些帮忙、帮闲、帮凶之辈不遗余力的护佑,死水就很难见微澜了。“沉默呀,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用鲁迅先生的这句话来映照房龙创作的“无知世界”,还是很恰切的。失去知觉是一种痛苦,失掉良知是一种悲哀。先驱者之所以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源自他们对自己赖以生存的家园的爱,更是对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一种拯救。世外桃源固然很好,但是自成纲纪、自行其是的一成不变只能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始终成为那只永远跳不出枯井的青蛙。

“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把鲁迅先生的至理名言与房龙的醒世名言缀连在一起,用以唤醒那些失去知觉的人,现实世界的“世外桃源”和“独立王国”也就无处遁形了。毕竟,那是一个扼杀天性、泯灭人性的“黑暗的囚笼”!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这是教育的世外桃源——读房龙的《宽容.序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mdxp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