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在《知北游》中写道:“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人身处于天地之间,那是特别渺小的。这百年的人生,就像白马穿过了缝隙,一瞬间就过去了,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没有人可以千秋万代,也没有人能够长生不老。归去,是拥有血肉之躯的你我,不得不接受的宿命。
当然,归去,也有一个过程。就像那些患了病,动弹不得的老人,也不会立马就离开。在离开之前,还会有一个“油尽灯枯”的过程。
跟坐火车是一样的道理,即将来到终点站了,火车会放缓行驶的速度,还会给乘客通报,什么时候到站下车。如此,火车才会达到终点。
卧病在床的老人,如果有这几个举动,象征了老人即将归去。
一、整个人会变得真实、纯粹起来。
汉昭烈帝刘备,在临终前,跟刘禅说了这么一番话:“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德惟贤,能服于人。汝父德薄,勿效之。”
大致意思是,不要因为是件较小的坏事就去做,不要因为是件较小的善事就不去做。只有才德兼备的人,才能被他人信服。你父亲我道德修养浅薄,不值得你效仿。
魏武帝曹操,在临终前,也没有说什么冠冕堂皇的话,只是跟身边的一众姬妾说,等我死后,你们可以学女红去赚钱,以此来养活自己,相信曹家不会亏待你们的。
刘备和曹操,都是世之枭雄,竟然会说出如此“真实纯粹”的话。这就说明了一个道理,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鸟之将死,其鸣也哀。
不管这个人有多复杂,城府有多深,在他临死之前,绝对会变得纯粹起来。老子认为,这就是“返璞归真”。
其实很好理解,都快死了,人们也就没有伪装的必要了。
二、念叨,早已故去的亲朋好友。
人越老,越是念旧。当下的人与事儿,也许他们都不记得,但他们绝对记得几十年前的人与事儿。历史越久,他们越是记忆弥新。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对以往的人与事儿,记得特别清楚”的情况呢?
临死之前,头脑当中的记忆,就会被调动,跟幻灯片一样,一幕一幕地在脑海中放映。那记得时代久远的人与事儿,也就很正常了。
一位老人,在临终前的两个月,每天都在念叨那些死去多年的亲朋好友,吓得服侍他的孩子后背发凉。
亲人们原以为,老人是被什么东西附身了,为什么会变得如此神神叨叨呢?等老人去世后,他们才明白,这是人临终前的必然经历。
说得浪漫一点,是以往的朋友亲人,来带老人离开了,荣登极乐。说得现实一点,是大脑中的记忆,正在一点一点地被抽调出来。
三、身患重病,竟然可以下床了。
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本来已经癌症晚期,浑身犯病,动弹不得,需要别人照顾的老人,某一天,竟然可以下床自理了。
子女们绝对会特别高兴,认为奇迹出现了,就想过几天带老人去医院复查,看看是不是病情痊愈了。
没想到,过了一两天,老人就离开了。所谓的奇迹,就像是“昙花一现”,持续了一两天的时间,就消失了。
这短暂的奇迹,会让人疑惑,到底是什么,可以让卧病在床的老人,暂时自理,就跟病情痊愈一般呢?民间有这么一个说法,回光返照。
对于回光返照,百度百科的解释是,人临死前精神的暂时兴奋,或事物灭亡前呈现的暂时虚假的好转现象。
从医学的角度来说,临死前,人体的肾上腺激素大量分泌,让人体暂时好转。等这些激素分泌完了,油尽灯枯了,那生命就结束了。
四、跟身边人吩咐后事,暗示归去。
南北朝末年,北齐神武帝高欢,在临终前七天,就叫儿子高澄来到身边侍候。
在此期间,高欢跟儿子高澄说,自己感觉不久于人世了,等我走了,你要秘不发丧,稳住一众大臣,同时,某某人适合用,某某人需要防,他都给儿子说清楚了。
果然,七天过去了,一代枭雄高欢就去世了。他给儿子的遗言,也都一一成为了现实。可以说,高欢在“处理自身后事”这件事上,做得特别好。
人,为什么可以感知到,自己会在什么时候去世呢?南怀瑾大师认为,那些修养特别好,心境特别不错的人,会在临终前的两个月内,有“预知时至”的本事。
所谓的预知时至,是佛家的说法,大致意思是,人们能够感觉到自己的生命力在流逝,什么时候会走到终点。
对于老人家的遗言,子女还是要遵循,这是对于老人最后的尊重。
文/舒山有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