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晚上去参加了一场读书会,原本抱着消磨时间的心情去的,一进门,同已经在那里有一会儿的几个同学(大部分是女孩子)竟然被某个老师当劳动力使唤,让我们帮忙搬几把椅子到楼上,还好椅子不多,只是大概半个教室的椅子,倒是能欣然接受下来,可能老师想让我们学会劳逸结合吧。
吐槽到此,还是说点实在的,我觉着这读书会我多少是有点收获的,终究我的思想还是受到了冲击的。现在就大致的记录下几点读书会的所获吧,只是自己小小的想法,喜欢就看看,不喜欢也欢迎大家来喷。呀,突然想到我们高中学校的青鸟文学社,似是有几分相像,顺便感慨下时间不再。
读书应该是一种思想的碰撞,而不是单方面的自我主义。
很多读书的人在读书的过程中都会多多少少的有所思考,这个思考的质量就因人而异了。有一部分读者,喜欢把作者的文字加工处理,按照自己的理解去理解,简单点说就是,单方面地把自己的思想强加在作者身上,想着“对,这个作者就是讲得这个道理,和我想得一样一样的”,这样一来,读完一本书,你做到的只是有一次肯定自己的思想,对,自己的狭隘的思想,读书读书,读书的意义在于,你能贴近书的本身,作者的本身,去体味作者到底,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学会忘记自己,尊重作者,是第一步,同时也是很难的一步。这就像,火车行驶的时候要按照既定的轨道,读书的时候,我们也应该沿着作者的思路来阅读一本书。
同时,读书的时候要学会把一本书读厚,读书时,可以立足于一点,寻找周边的材料和文本,辅助阅读,这样才能在周边资料的基础上,更加深刻地读懂作者的想法,而不至于让自己的想法占了上风。
有输入的同时应该也要有相应的输出。
从小读书的时候,老师就要求写读书笔记,但是从来不规定读书笔记应该怎么写,也不给我们参考范文。现在想来,老师的做法很正确。
因为,每个独立个体的脑袋不是同一个,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心得体会,但毋庸置疑的一点是:读书笔记对我们而言,作用还是很大的。
写读书笔记,我总喜欢先写点作者的思想,之后短小的谈谈自己的看法。首先,我觉得尊重作者,体会作者的思想,贴合文章是十分重要的。其次,写读书笔记,一开始,写给自己看,可能怎么写没多大限制,自己开心就好,但是慢慢的读得东西多了,就迫不及待的想要写点什么来平静自己起伏不定的内心。结合生活,联系自己谈体会,开始变得更加的自然,同时也会迫切地把自己喜欢的东西分享给别人,想让别人也体会这份快乐。我总觉得能读书,写点东西是最容易让自己幸福的一件事情,尤其是当你回头小品自己的文章或则给文章润色的时候,那种感觉能让自己很满足。
不要担心自己看不懂,因为总有一天,会和作者相遇。
一开始读书的时候,不要害怕,自己看不懂,偏离轨道什么的,因为你总能走到正确的道路上,总有和作者相遇的一天,前提是你得坚持走下来。
一开始读书的时候,要学会选择。
我至今还是很佩服自己,居然能在小学的时候生生咽下了《红楼梦》,虽然啥也没看懂,但是却也是记住了书的大致情节,甚至一度以为自己是贾宝玉,“当时可能是因为我也有一块玉吧”。到了初中之后,阅读老师一次次强烈推荐《红楼梦》,终于又强迫自己看了一遍,那时开始注意书中描写的一些吃的穿的还有菇凉们如何制作胭脂,除此之外,好像比小学读的时候,更顺了,不会那么磕磕绊绊了;之后,进入高中了,我的语文老师,每每都喜欢讲《红楼梦》,给我看了许许多多红学的研究论文,我开始重拾对《红楼梦》阅读的兴趣。发现除了吃穿用,宝玉黛玉宝钗的三角恋之外,还有更深层次的东西,高中我前前后后读了三遍《红楼梦》,总觉得读不透,突然发现自己好像大学就没碰过红楼了,说来惭愧,大学读的书也不少,只是杂书居多,同时比起文学,我更偏爱有情节的小说,最近及其迷恋东野圭吾。说太多废话了,拉回来,总之,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书,有了积累,理解就容易深刻。
爱书,读书,写文字
写,是读了的证明,同时也能帮助自己梳理一些思想,不要怕痛苦,爱的话,就要接受爱带来的伤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