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段两千年前的“只言片语”:
有一个地方名叫克里特,在葡萄紫的海水中央,地方美好肥沃,四周被水环绕,那里的居民,多得数都数不清,有九十个城镇,不同语言的种族都杂居在一起……
这是那个大家都熟悉的传奇盲人歌者荷马的赞美。提到的这个美丽的地方就是克里特。
我们在研究西方文明时,都会说到一句叫做“言必称希腊”。指的是西欧文明必须从希腊说起,就像东亚文明始终绕不过儒家文化圈一样。
克里特与迈锡尼 克里特与迈锡尼希腊是一个概念性的名词范围。她可以是泛地中海,也可以是小到巴尔干的南端。而这一切都是从克里特开始的。
那里是一个岛屿,如果我们摊开地中海的地图会发现,从这里出发向东南西北延伸,到达巴尔干,小亚细亚,巴勒斯坦,北非埃及的距离几乎是一样的。中国是地理大陆上的东亚中心,克里特就是海洋文明的发端原点。
三年前,我曾踏上克里特这个岛屿,被他的美景和温暖和煦的温柔打动,萌发了未来去那里生活的想法。
克里特与迈锡尼他和四大文明古国不同,并不是原生的文明类型。稍晚一些出现的历史位置决定了克里特岛的文明从两河流域和北非埃及汲取了营养。
在文化形态上,这里鲜明的异教风情,即使到今天也是如此。这里崇拜牛神,除了希腊神话的故事,同时也因为两河与埃及实际上都是农业为主体的古代文明类型。
克里特有三个关键词:发源、迷宫、考古学。
刚才说了发源,现在聊一下迷宫。
《酒神与阿里阿德涅》提香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斥巨资从私人收藏家手中购买了一幅威尼斯画派的代表作:提香的《酒神与阿里阿德涅》。
这个故事来自希腊神话,忒休斯王子为了雅典城邦的孩子不受吞食,自愿出使克里特献祭。克里特岛上有什么?一个牛头怪物,米诺陶洛斯。他名义上的爸爸是米诺斯王。而实际上这是宙斯神牛与王后的儿子。在这个故事背景中我们再次看到克里特文明与牛的崇拜进而也似乎更明确克里特与两河流域、北非埃及的关系。
迷宫 迷宫 迷宫 迷宫总之,忒休斯王子在公主的帮助之下平安逃脱,并且抱得美人归。可惜,一种奇怪如幽灵般的咒诅萦绕在希腊神话中所有人物的脑袋上,这就是“命运”。
“命运”提醒忒休斯王子,这位叫做阿里阿德涅的公主并不属于他。这就像是大多数人生命中出现的一些看起来很正点又很合拍的人一样,往往最终的结果是
“我们并不属于彼此”
就这样忒休斯莫名其妙的离开,留下莫名其妙伤心的公主。这时候真名天子才出现,他就是酒神狄奥尼索斯。
这种情节不仅看似荒诞,更让人觉得匪夷所思到像小孩子过家家。不过,这就是古典原生文学的标记。若是把整个人类的发展看做是一个人的生长过程的话,史前传说就是幼儿园的纯真记忆。
那是一个鲜花满地,浪漫无比的时代,充满着阿卡迪亚式的田园牧歌。也正这是这一份清纯,为后世无数学者所倾倒。再通过他们的纸笔言语传播给今天每一个心神向往的朋友。
如果真的要前往那里,就必须满足一个前提,那就是发现它,也就是第三个关键词:考古学。
克里特与迈锡尼 克里特与迈锡尼 克里特与迈锡尼 克里特与迈锡尼 克里特与迈锡尼 克里特与迈锡尼 克里特与迈锡尼 克里特与迈锡尼中国自古以来对与历史的记录往往停留在文字上。比如说司马迁的《史记》。西方也一样,从希罗多德的《历史》,到塔西佗的《编年史》也都是以记录事件的文本为主。直到十九世纪,一个人凭一己之力改变历史研究的面貌。他叫做海因里希·施里曼。少年时代饱读西方原典,成年经商,功成名就时,毅然走上发现传说真实的道路。
海因里希·施里曼在不懈努力中他找到了特洛伊、找到了迈锡尼,也找到了克里特。这是他童年的梦想。今天我们在岛上的博物馆里可以看到记录神话故事的陶瓶,印证历史真实的金银器,还有制作精美的大牛头。于我们这些东西是展柜中的文物,于施里曼则是回到童年的美好。
这世界上有谁不愿意回到孩提时代的无忧呢?很遗憾,真心做不到的。不过暂时的镇痛却可以,于是壮游巡行就成了一种不可缺少的“仪式”。它是每一个人对生命价值的“崇高祭祀”。
当把视线从克里特拿开,极目远眺,望向海对岸的那片大陆。那里是巴尔干半岛的最南段。虽然相隔不远,但是孕育的文明性格却是迥异的。和克里特岛上居民那种田园牧歌式的浪漫不同,对面大陆上的人们更强势健硕,加骁勇善战。那里叫做迈锡尼。
如果你走进博物馆,就会发现克里特与迈锡尼的性格鲜明地表现在陶瓶画,墙体彩绘以及其他的一些小玩意儿上。克里特人更喜欢花花草草,太阳小鸟。
克里特与迈锡尼 克里特与迈锡尼这很阿卡迪亚。
而那些迈锡尼人却愿意在一个又一个陶制容器上用红黑两色去描绘神话中的战争甚至是现实中的较量。
克里特与迈锡尼 克里特与迈锡尼这很英雄主义。
这种强烈的对比其实在大家脑子中早就有一个“先例”,这就是斯巴达与雅典。一个优雅,一个剽悍。一个追求规则,另一个更讲求纪律。这样的性格分野甚至从建筑的观感气韵上也能看出不同来。
阿伽门农的黄金面具 迈锡尼古堡迈锡尼以及后世的多立克式更孔武有力,甚至除了秩序竟没有更多的文艺之美。它们更多具备的是“攻击性的威严”。这和繁荣华丽的雅典相去甚远的。
从历史名城雅典出发向西南方向,大概一个小时,就会从阿提卡半岛进入伯罗奔尼撒。这名字对于了解古典西方历史的朋友来说简直是再熟悉不过。那场旷日持久的伯罗奔尼撒之战不仅是希腊内耗的开始,衰落的标志,其实更是两种不同价值观念从碰撞之初便已造成的必然结局。
在希腊神话中,迈锡尼来自珀尔修斯的缔造。他同样是那个爱拈花惹草的神王宙斯的儿子。故事从民间美女达娜厄的禁锢与宙斯黄金雨的临幸开始。
很多和“黄金雨”题材相关的绘画作品应运而生,古典时代、文艺复兴、直到现实主义时期都有表现。我最喜欢的是克里姆特的那一幅。
《黄金雨》克利姆特被金色围绕的达娜厄娇羞动人,隐藏在画面背后的下一情节就是一个完美男孩的诞生与奋斗史。珀尔修斯从生下来开始面对的便是生死考验。经典的神话情节告诉我们他是怎样和妈妈被抛进大海九死一生。长大之后又是如何聪明而果敢的斩下美杜莎的头、战胜海中的怪兽,以及故事的结尾荣登王座建立迈锡尼的圆满。按希腊的说法,正是珀尔修斯的剑鞘跌落了在此,这片土地才充满了斗志和力量。那剑鞘正好就被称作“迈锡尼”。
《斩杀美杜莎》佛罗伦萨长廊里的雕塑我想,生活在以武器命名的地方,那里的人们当是口含着勇敢降临世界的。因为他们远祖的命运永远都是与征战相关。所以,当荷马史诗中的特洛伊之战被安排从这里打响也不会有任何人去怀疑他的合理性。这就好比我们处于文化地理的本能认为江浙盛产文人,而山东必出好汉一样。
这个迈锡尼的“好汉”就是阿伽门农。他是迈锡尼历史上真实的王。也是特洛伊战争中希腊联军的首领。来到迈锡尼的考古遗址公园,我们首先会看到的是那座著名的狮子门。平条石上的直立狮子代表了强大的地方王权,也是后世强势统治者喜爱选择的图样象征。踏过这道门,你会看到的是一片废墟,但庞大的格局足可以让每一个人在自己心中还原出当年的金碧辉煌,是强势的王国力量造就了这种耀眼的光。历史告诉我们迈锡尼不仅征服了克里特邻邦,同样也毁灭了特洛伊这个敌人。
作为三大古希腊文明的源头,迈锡尼崛起最晚,他诞生于青铜时代,大概与中国的夏朝与商朝相对应。我们中国的古史认为夏朝人崇尚忠勇,商朝人更信鬼神。这一点迈锡尼人也不例外。他们强悍的自信与钢铁的纪律完全来自对信仰的把持。在远古的文献中我们都知道,希腊与特洛伊的战争不仅仅是骗取人间美女海伦这么简单。那更是一场天上诸神的较量。当神话投射在现实的历史中时,神之战的模式其实并没有更改,只不过陈述的主角发生了变化。从天入地,神出于各自私利的拉帮结伙变成了地中海里各大强国的终极争霸。
强大的迈锡尼获胜,显然是国力过人的最好证明。我们在考古博物馆中会看到的那些亮闪闪金灿灿的一片,正是迈锡尼强大力量的物质体现。不过要知道,满眼琳琅,应接不暇的这一切只不过是为数不多的几次考古得来的小小成果。
所以,若是用“黄金遍地”来形容真实的迈锡尼其实一点儿不过分。这种想象力我们是有的,因为中国自古便被众多的西方传闻描绘成“遥远的仙境”、“无上的尊崇”、“强势的民族”。我们只需将主语更换成“迈锡尼”就可以感知一二了。
这样看来,迈锡尼不仅仅是一个废墟。他是比斯巴达还要早的战斗希腊人。也更不应该被压在超级源头克里特与耀眼明星雅典城的夹缝中不被人们重视。当知道,他是希腊文明的开端之一,反观那种注重体魄与头脑共同发展的传统希腊,迈锡尼的意义可能要比克里特还要重要。因为克里特更像希腊的“远古”,他有两河与埃及的影子。而迈锡尼却是学习与征服的自我觉醒者,他是希腊的直系“血脉”。
附2016年希腊之行关于克里特岛的笔记。
希游记一
希游记(克里特岛的美丽1)克里特岛是希腊古老文化中心、地中海著名旅游目的地。岛上有山地和深谷,风景优美,还有断崖、石质岬角及沙滩构成的蜿蜒海岸。这里是地中海气候,常年风和日丽,植物葱郁,岛上种有橄榄、葡萄、柑桔等,鲜花遍地盛开。岛的四周是万顷碧波,因而有“海上花园”之称。克里特岛是一个盛产橄榄的地方,关于橄榄树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是从小亚细亚,也就是现在的土耳其传播到希腊而来,还有一种就是原生就是希腊。我个人更偏好后者,因为我并没有在土耳其看到很古老的树,相对的,土耳其的树目前大都还是和野生嫁接。而在克里特岛却传说有一棵极老的橄榄树在干尼亚地区。据说那棵树没有任何的保护措施自由生长,根基巨大,大概需要5-6个人才可以抱住一圈!它的年龄据推测在3500年至5000年之间,具体多少,没有数据!橄榄枝象征和平,在圣经里,诺亚方舟的故事中,曾用它作为大地复苏的标志。在古希腊运动的传统里,也会用橄榄枝编成的花环赠与获胜者。传统上,采集橄榄枝,必须是一位父母双全的12岁男孩用进到来摘取一枝橄榄树枝,交给女祭司。08年北京奥运会的时候,采集的橄榄枝就是来自这颗树的,而且在奥运会之后,橄榄枝还在北京植物园做了展览。来到克里特岛最大的感受就是,随时随地你都可以看到橄榄树,官方的数据表明,岛上每个家庭的人均橄榄树量达到了500颗,有木有很夸张?
希游记二
希游记(克里特岛的美丽2)克里特岛—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熟悉,是因为荷马史诗中提到过它,柏拉图的《对话录》中提到的亚特兰蒂斯文明似乎也和它有关,宙斯和古希腊神话也为岛上的神迹埋下了伏笔。可是,如果你把克里特岛的风光与郁郁葱葱的山峦、棕榈成荫的海边公路和宽阔平缓连延数里绵糖般的粉沙海滩联系在一起,那你一定会失望的。那是因为,从空中看到的不是郁郁葱葱的山峦,而是那带着某种沉重和苍凉感的起伏绵延的荒石秃山。克里特岛上拥有众多古迹,为它增添了无穷的魅力,让它成为爱琴海最南面的皇冠。它是诸多希腊神话的源地,过去是希腊文化、西洋文明的摇篮,现在则是美景难以形容的度假地,在历史和未来发展间,它似乎未尝断过在历史上的角色,永远是爱琴海上最璀璨的主角。
希游记三
希游记(探访世界上最古老的橄榄树)本来让小朋友跟着May去海边,我独自搭车来这里,但是这个提议得到了大家的响应,两台车一起前往。很多植物会有寿命的问题,但是橄榄树不存在,几乎是生生不息的,干旱,高温这些它都可以忍受,属于坚韧型!崎岖山路十来公里,来到了这个低调宁静的村落。一路上,我便觉得这里一定超级超级美,果然,那棵老树并不是实心的,到现在依然也在挂果,除此之外,它也是乘凉的好地方,这不,你瞧它睡得多甜!关于橄榄油,大都会觉得是不是意大利和西班牙的才是最好滴,其实还真不见的,对于橄榄树来说,最可怕的敌人不是天气,是橄榄果蝇,这种东东会让橄榄树颗粒无收。而意大利和西班牙两个产区目前正在经历这个问题,产量锐减,但是市面上还有很多橄榄产品出自这里,什么个状况呢?大家开动脑子来想一想吧!这棵五千年前的橄榄树依然谦逊低调地存在着,挂满了果实,似乎在告诉我们,时间也可以过得很慢。
克里特与迈锡尼 克里特与迈锡尼 克里特与迈锡尼希游记四
希游记(克里特岛之伊拉克利翁考古博物馆1)整个伊拉克利翁市区不大,人口接近30万,是克里特岛最大城市。因为克诺索斯皇宫,亦称为迷宫,被当做神话里迷宫之地,所以该地区的文明称为米诺斯文明。年代大约相当于我们的殷商时代,所以我觉得来到伊拉克利翁就像回到了河南安阳,因为也是中等城市,也是古城,文明的时代相当。坐落在伊拉克利翁市中心的伊拉克利翁考古博物馆被誉为欧洲最重要的博物馆之一。在威尼斯人统治时期的圣方济天主教修道院也曾修建在此。该修道院一直是克里特最富有而且也是最重要的修道院之一,1856年毁于地震。修道院里有伟大的拜占廷壁画。伊拉克利翁博物馆于20世纪初期开始修建并于1940年完工。博物馆的地下一层有13个房间是对公众开放的,而来自克诺索斯米诺王宫的原始壁画的碎片则在一层展出。伊拉克利翁博物馆的所有展品不是依据在克里特的考古遗址而定,而是按年代顺序排列的。一踏进伊拉克利翁博物馆就能看到陶器从新石器时代(5000-2500 BC) 到后宫殿时期 (1400- 1100 BC)的发展史。著名的卡马河器皿(2000- 1700 BC)相当具有观赏价值。它们以卡马河镇命名,因为它们在卡马河镇附近的一个洞被发现。生动、华丽的颜色表达出器皿的自然特色。其中的有些器皿因为壁面相当薄而被称之为“卵壳”,人们也很容易将这些器皿与现在精美的茶杯作比较。伊拉克利翁考古博物馆独一无二的展品就是菲斯托斯的刻有象形文字与表意文字的粘土圆盘。圆盘上的题字以螺旋形式由边缘往中间延伸。这些文字尚未被译解。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要数那些米诺女神了。这些有名的“女蛇神像”的由来是因为她们手里拿着蛇。她们的穿着为我们研究米诺时期妇女的穿着提供了有力的线索。塑造艺术的最好代表就是由滑石制成的公牛头以及由象牙制成的“跳牛”。另外在伊拉克利翁考古博物馆展出的在米诺斯埋葬的地方发现的黄金首饰、象牙把手的镜子、发夹、象牙梳子以及有着金把手的宝剑都相当引人注目。那些黄金首饰的精美程度和今天很多大牌奢侈品的产品不相上下。著名的“蜜蜂”宝石装饰着博物馆的其中一个橱窗,“双蜂运蜜归巢”是塑造艺术的最杰出代表。 在伊拉克利翁博物馆能看到双面斧,双面斧是米诺文明的神圣象征。展出的浴盆和石棺大多由粘土制成,它们的雅致与简朴很值得一看。楼上还有很多充分表达米诺斯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壁画。壁画的主题以日常生活为主,大多数取材于自然,壁画的颜色并没有退色,生动依旧。
希游记五
希游记(终于来到古希腊文明的源头---克里特岛)荷马在【奥德修纪】第19卷赞美道:有一个地方叫克里特,在葡萄紫的海水中央,地方美好肥沃,四周被水环绕,那里有很多居民,多得数都数不清,有九十个城镇,不同语言的种族都杂居在一起……伊拉克利翁,克里特岛(Crete)的首府。一个充满希腊神话的地方,众神之神宙斯就诞生在克里特岛;这里拥有美丽而神秘的传说:它曾是一个繁荣的海港城市,在1500年前沉入海底。酒店窗外就是库勒斯古堡(Koules Fortress)原为著名的罗卡-阿拉迈尔(Rocca al Mare)城堡坐落在伊拉克利翁旧港口的防波堤上,是防御和监狱的结合体,也是古代侵略和反侵略的见证。在1303年的地震中被毁坏,16世纪时又被重新修建。这是一座华丽的威尼斯风格的建筑,该城堡建造的目的是为了防御土耳其人的进犯,古堡外壁刻有圣马可飞狮的图标,那是威尼斯人统治时期的标志。 古堡周围有些钓鱼的居民,傍晚有很多当地人来这边散步、弹琴,这里的海岸和日落都很美,俨然一个”翻版威尼斯“。但真正使克里特岛名扬四海的是其作为欧洲最早的先进文明---米诺斯文明的发祥地这一事实。公元前3000年,米诺斯人就有非比寻常的艺术、建筑和文化成就,他们以大型宫殿建筑群的建设来证明他们在当时文明的先进性。米诺斯文明以物产精美而著称于世。在伊拉克利翁考古博物馆里我们清楚的了解到,从公元前1800年开始,米诺斯文明先后受到来自西亚的野蛮民族和来自希腊北部的印欧语诸游牧部落的侵犯,深受埃及文化影响的米诺斯文明开始吸取希腊大陆的文化因素,促成了线形文字A向线形文字B的转化,这种文化交融使得米诺斯文明一度大放异彩。在希腊神话故事里,雅典英雄忒修斯在阿里阿德涅的帮助下,深入米诺斯迷宫,杀死米诺陶洛斯怪牛,但最终却因为辜负阿里阿德涅,精神恍惚忘却了与父亲埃勾斯的约定,埃勾斯跳海自杀,所以这片海叫爱琴海。而怪牛的出处是源于希腊神话中那个非常经典的故事:宙斯垂涎欧罗巴公主美色,又害怕妻子赫拉知道,于是变成一头牛,把她带到现在的欧洲大陆上,并在那里与她生下三个孩子。那片大陆就以公主的名字命名,叫Europe(欧洲)。传说由于宙斯曾经变成一头牛,他与欧罗巴的其中一个儿子米诺斯(Minos)拒绝用公牛来祭拜神明,由此得罪海神波塞冬。波塞冬施法,令米诺斯的王后爱上一头公牛,并生下专门吃人的怪物——著名的牛头人米诺陶罗斯(Minotaur)。于是米诺斯就在克里特岛上建造了克诺索斯迷宫(Knossos),用来困住它。这座迷宫,据说就跟今日所见的“克诺索斯宫”遗址相符。克诺索斯宫遗址由一位叫阿瑟·埃文斯的人发现并挖掘,由此推断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伊拉克利翁应该有港口存在,但这一推断并未得到考古证据证明,亲身来到这片珍贵的断壁残垣却突然觉得一筹莫展,不知从何看起……然而,一对背包情侣来这里玩儿COS米诺斯吸引了我,他们用十年前我们常用的卡片机延迟自拍,乐在其中。我自告奋勇为他们多角度拍摄,留下最美的瞬间。公元前1500年左右,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使得辉煌的米诺斯王国迅速走向衰亡。后人估计是因为圣托里尼岛的火山爆发及其引起的巨大海啸导致米诺斯的灭亡。而迈锡尼文明迅速取代了克里特文明,开创了古希腊文明新的篇章。市中心有一个雄狮广场(Lion Square),里面一座威尼斯式喷泉非常出名,叫莫罗西尼喷泉(Morozini),据说已经有387年历史!是伊拉克利翁的地标。许多人都是带着对悠久历史的崇拜之情,来此地驻足瞻仰。虽然它声名在外,然而我感觉有点失望,这个喷泉残旧、平常,水也不喷了……
克里特与迈锡尼 克里特与迈锡尼 克里特与迈锡尼 克里特与迈锡尼希游记六
希游记(德尔菲:人啊,最重要是认清你自己)这几天在希腊,怪不得说这国家要破产,这边的生活太舒服太舒服啦!每天的早餐,最爱就是干果麦片加希腊酸奶加蜂蜜。路边树上随手摘的仙人掌果和苹果般大小的无花果,中间流淌的是甜腻的蜜汁和清香的柔软。今天,从卡兰巴卡出发,到温泉关,一路再到德尔菲的阿波罗神庙,路程累计300余公里,两段路程驾车约4小时。德尔菲(Δελφοί,看到这个名字,数学不好的小伙伴是不是有点晕?[偷笑][偷笑])既指雅典西北170公里处斜倚帕尔纳索斯山的考古遗址,也指现在当地的一个城镇。在希腊古典时期(公元前510年至公元前323年)的神话中,德尔菲是宙斯认定的世界之脐,即世界的中心。传说宙斯让两只神鹰从世界的东西两极飞行,结果它们在德尔菲相遇,而此处正是大地母亲盖亚的肚脐。对于人自身的思考,我一直想找到一个源头。据古希腊的文字记载,也许它就源于这座被称为“大地的肚脐眼”的阿波罗神庙。这个问题可以在26号与台湾大学哲学系主任苑举正教授在克里特岛相遇时请教一番。曾经,苑教授教授西方哲学史这门课程时,我曾提问:数学这种能力是否可以后天培养?他惊奇地看着我说,我研究了一生的问题被你提出来了。德尔菲箴言是刻在阿波罗神庙墙壁和石柱上的格言警句,传说是神明赐予人类并由祭祀记录下来的,有观点认为这些格言来源于古希腊七贤(古代希腊七位名人的统称,现代人了解较多的只有立法者梭伦和哲学家泰勒斯两人,剩余五人一般认为是奇伦、毕阿斯、庇塔库斯、佩里安德、克莱俄布卢,但无法确定)。箴言共有100多则,数量和表述可能根据文本或翻译不同有所差异。其中最著名的也许是格言“人啊,认识你自己”。电影《The Matrix》中尼奥在先知家里看到的那句拉丁语格言“temet nosce”就来源于此。这句话可以被称之为人类思想的永恒坐标,后来被苏格拉底发扬光大,成为一个贯穿古今的哲学问题。所以,当看到神殿的时候我还是很激动的。与之相对的石柱上刻着另一句箴言“毋过”(又译为“凡事勿过度”)。这两句名言不愧是象征最高智慧的人类箴言,说实话,现代人根本没把老祖宗的话给活明白。古希腊人的智慧影响深远,他们认为——“认识自己”才能富于智慧、得福免祸。其实,这句话用在如今的子女培养话题中也适用。认清自己,是一种生存智慧,更是一种教养智慧。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运行轨迹,想赢的人,自己会知道怎么赢。在希腊小镇德尔斐,站在阿波罗神殿的遗迹前,忽然我也想明白了。所谓的对孩子好不好的教育抉择,都只是自己的同理心(Empathy)在作怪。我们期望自己能理解和尊重孩子,又希望孩子不要受咱们的眼界桎梏,可以去追逐更大的梦想,成长为一个比想象中还优秀的人。这两者其实并不冲突,身为人父人母,难就难在要在“认清你自己”和“毋过”的智慧中去平衡教育。希望孩子造更大的梦,是因为人生的天花板很多时候受格局所困,如果没有梦,一辈子只能是父母影子下的傀儡。忽然之间,乌云滚滚,山雨欲来,隆隆的雷声似乎是在给我们以警示,也似乎是神在和我们对话,整个遗址笼罩在一种与众不同却不会让人觉得害怕的神秘气氛当中。哎,懂了这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人生,古人说的话总是对的,只是臣妾做不到☹️……
阿波罗神庙 地球的肚脐 德尔菲的司芬克斯 和李教授一起在德尔菲偶遇台大苑举正教授希游记七
希游记(斯巴达今何在?)一个小城,一点遗迹,一些回忆。虽然斯巴达的卫城在电影中被拍摄的雄伟壮观,但在现如今,也只是一座盛产橄榄油的希腊小镇而已。斯巴达小镇位于伯罗奔尼撒半岛中部的山谷中,我们从卡兰巴卡驱车前往大概两个小时。现如今的斯巴达名气不高,受关注度也远远不够,甚至还不如位于西方7公里外的米斯特拉斯古城,一些希腊当地人听说你要去斯巴达,也会善意劝阻你,因为这个伯罗奔尼撒南部被游客遗忘的小镇,的确很难找到关于斯巴达的雄伟回忆。斯巴达人并不像雅典那样重视文化和艺术,不像你知道的雅典的名人,苏格拉底、柏拉图、阿里斯托芬等等……层出不穷的伟大人物代表着雅典和古希腊的精神。可斯巴达的武力一旦消退,就不再被人记起。如果现在前往小镇,可以看到的景点除了残存的斯巴达城邦遗迹外,还有就是我们所到的斯巴达考古博物馆,以及在城邦遗迹几百米外,伫立着的当年带领三百勇士抵抗入侵的领袖列奥尼达的雕像。古代斯巴达遗址只经过简单的发掘和整理,没有进行过大规模修复。再加上斯巴达是一个重军事的城邦,不太讲究建筑的精致,所以整个遗址都非常朴素,也基本处于半荒废状态,也不要门票。而那场战争的发生地温泉关位于阿提卡半岛中北部。如今的温泉关,2500年过去了,尽管青山依旧在,但因为淤塞,大海已退到大约5公里之外了。看着山脚下的那条车来车往的四车道高速公路,也不免让人感慨万千。除了那做屹立不倒的列奥尼达手持长矛的雕像,能让人记忆起那场战争的地方,就只有那块刻着希腊文的红色石头:“路人啊,请告诉斯巴达人,我们尽忠职守,长眠于此。”英国诗人拜伦的《哀希腊》中有一节,盛赞了这场保卫自由之战:A king sat on the rocky brow Which looks on sea-born Salamis; And ships, by thousands, lay below, And men in nations;---all were his! He counted them at break of day--- And when the sun set, where were they?胡适先生的译文更是惊艳:彼高崖何巉岩兮,俯视沙拉米之滨;有名王尝踞坐其巅兮,临大海而点兵。千樯兮照海,列舰兮百里。朝点兵兮,何纷纷兮,日之入兮,无复存兮!这一战沉重打击了波斯海军的主力,波斯王薛西斯伐开心,决定回家自己一个人静静,只留下一员大将继续指挥战争。此后,以雅典和斯巴达为主力的希腊联军一路高奏凯歌,不仅将波斯军队打回老家,还解放了过去被波斯统治的小亚细亚等地的希腊城邦。自此,自由获得了胜利。希腊城邦赢得了空前的自信,迎来了希腊文明最辉煌的黄金时代。时至今日,无论翻开文学史、艺术史、科学史或哲学史,古希腊总是占据了浓墨重彩的一章。在他们的文学、艺术和思想中,我们总是闻到一种小清新的自由气息,那气息激发着文艺复兴的灵感,也浸润了近代科学的土壤。这次胜利的意义,不仅在于希腊民族打败了波斯民族,更重要的是由法律所统治的自由公民,打败了由国王统治的庞大帝国。看来,人的自由生活是有希望的,自由的人是可以找到某种方法来进行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组织协调,而且创造出繁荣的文明、胜过强大的竞争对手。而几十年后发生的自由人与自由人之间发生的一场更加惨烈的古代世界大战,交战的两个城邦有着迥异的社会制度,他们选择采取不同方式来保障自己的自由,而结局则是民主败给了它的敌人……无论你喜不喜欢民主,都应该一起研究一下这次失败,思考一下无论采不采取民主制,我们应该怎样保护我们珍视的自由?
克里特与迈锡尼 克里特与迈锡尼 克里特与迈锡尼希游记八
希游记(打仗专业户~斯巴达)历史上的斯巴达 ,是个尚武民族,打仗专业户。在古代的希腊,最强大的城邦一个是雅典,另一个就是斯巴达。这两个排名一二的城邦,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爱好——雅典尚文,斯巴达尚武。斯巴达位于希腊半岛南部的拉哥尼亚平原。拉哥尼亚三面环山,中间有一块小平原。“斯巴达”原来的意思就是“可以耕种的平原”。斯巴达城邦中有三个等级,分别为斯巴达人、边民以及黑劳士。斯巴达人拥有无限的权利,完全靠剥削奴隶劳动生活,最盛时约有9000户。斯巴达成年男性公民加入一种军事性质的所谓“平等者公社”,成为斯巴达国家的统治阶层。当然,想要成为斯巴达人,还是需要有一定的运气和体格的。据说婴儿刚出生时,便要被检验体质,如果不合要求,便会被抛弃至荒山野岭;作为母亲的,会用烈酒为其婴儿洗澡,若受不了的,则任由他死去,这是因为斯巴达人只要最好的战士。倘若你“侥幸”扛过婴幼儿阶段,在7岁后也会编入团队进行军训。他们要被训练为绝对服从,身手敏捷,不怕艰苦的军人,所以每年均会被火辣辣的皮鞭鞭打,并不许求绕或叫喊。当男孩过了12岁,便会被编入少年队,只能光头赤脚,不论天气冷暖均只许穿一件外衣,并只可在军营里作少量进食,逼使他们在外面偷取食物,锻练他们的身手。若被人发现,则会被重打,因为这证明他身手并灵活。至20岁后,则成为正规军人。30岁时便会成亲,但还是要每天作军训。60岁时便会退役,但仍要作为预备军,随时候命。不过,由于当时战争的频繁程度,想要活到60岁的斯巴达人,也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斯巴达经历过无数次的战争,而被后人记忆最深的,当属温泉关大战,也就是那部电影《300》中展现的故事。2500年前,也就是马拉松战役的十年后,斯巴达的王列奥尼达以其本国精兵300人及伯罗奔尼撒半岛其他城邦的4000人负责防守希腊的第一道防线温泉关。列奥尼达及其士兵与百万波斯陆军拼命撕杀,使得波斯军队在头两天不得寸进,并且死伤惨重。但在第三天,一个希腊的叛徒引导波斯军队抄小路进攻李奥尼达的后方,列奥尼达无法抵御,只得下令让那4000名伯罗奔尼撒半岛的军队先撤,并以其自己的三百精兵以及七百名铁斯匹亚人、四百名底比斯人死守温泉关,在经过一番激烈撕杀后,斯巴达虽全军覆灭,却让波斯军队损失了20000余人。这场英勇的事迹也留传后世,为人所景仰。
希游记九
希游记(三百斯巴达肌肉男的前世今生)战争,是当权者的欲望,是人民苦难的开始,战火铺天盖地,人性展露无疑。“鸟无声兮山寂寂,夜正长兮风淅淅”是一种战后的凄凉,战争的悲怆。不过冷兵器时代是一个体现着人民智慧与力量的时代,手中刃,弦上箭,挥鞭策马,号令百万,这也是一个属于英雄的时代,当我们无法依靠其他人的时候,苦难会让我们坚强。电影将那些活在书本中的英雄重新塑造,木马屠城,英法百年战争,越南战争,十字军东征……他们为了自己的国家而战,这样一份守护定能激荡我们心中那份无法触及的情感。话说,这件事情是这样的。大概去年深秋的某天?我不太记得清具体日子了,某家生产沙拉的企业组织了有数十人之多的外籍男士队伍,他们上身赤裸、穿着短裤、佩戴披风,装扮为斯巴达勇士的样子,出现在国贸地铁站、三里屯、建外SOHO,甚至是地铁当中……(据说还有计划“攻占”中关村),细思恐极。[可怜][可怜]剧情发展到这里,一切看似都很美好,只不过他们忘记了自己是身处在朝阳区管辖内……于是,斯巴达勇士们被威武的警察蜀黍制服了。听说是因非法集会,扰乱周边秩序,并在多次劝阻不听的情况下,被KO的。有网友评论说:“还没送完沙拉,就被杀啦……”其实,cos斯巴达勇士这个事并不稀奇,在国外早就上演过多次,比如在14年的伦敦,为了庆祝电影《300勇士:帝国崛起》的蓝光碟发布,众猛男身着斯巴达勇士的服装,半裸现身街头秀胸肌。可能,很多人了解和认识的斯巴达,大多都来自于那部06年的电影《斯巴达300勇士》,但历史上的斯巴达人到底经历过什么?他们的城邦今何在?今天,我们就要去实地探访他们的前世今生,温泉关,出发!
希游记十
希游记(天空之城与东正教)希腊自1054年的基督教大分裂起就信仰东正教,此后逐步将其确立为国教。而修道院门上双头鹰标志来源于拜占庭帝国国徽,如今也被东正教各支派沿用,就连以东正教为国教的俄罗斯国徽上都有双头鹰的标志。至今,东正教仍是希腊人认同感、种族和文化中的关键因素。人们普遍认为:“要成为希腊人就要成为东正教徒。”希腊目前还没有政教分离,牧师的工资是由国家支付的,并且希腊是全欧洲少数几个要把宗教信仰写上身份证的国家之一。东正教的信徒更是占到了总人口的95%,异教徒在各方面都会受到排挤,甚至会遇到法律上或行政上障碍。除了克里特派以外,希腊的宗教绘画风格受文艺复兴影响很小,发展到正侧面带光环的人物肖像风格(拜占庭风格)就嘎然而止,让人联想到乔托早期的作品。今天看到的大部分教堂的壁画基本都是这种风格,少了繁复,但有着正肃人心的力量。所有修道院教堂内部都禁止摄影,可惜了令人惊叹的壁画只能留存在记忆里,包括《圣徒殉难记》,《上帝给动物命名》等彩画都无法用相机记录。偶然发现修道院外墙有一幅,赶紧拍下,图四现实能看到四所修道院屹立于不同山头,蔚为壮观。
克里特与迈锡尼 克里特与迈锡尼希游记十一
在Meteora这座天空之城,除了六座修道院,吸引人的还有在不同的制高点彼此相望的壮美。静下心来欣赏这座希腊天空之城,骄阳下也会心生宁静超然,而数百年的隐士在这里恭听神意。当整座“天空之城”浸润在霞光之下时,坐在岩石上俯览大地,远处的山迹交织在天与地之间,红色屋顶的小镇已成一道红色的点缀,此刻仿佛自己站在接近天际的地方,天之纯净,云之飘摇。这一刻的黄昏是安详而奇妙的。
希游记十二
希游记(天空之城,跨越世纪的奇迹)越辛苦,越是要挤出时间出去玩。本次希腊之行,历时16天。其中的重头戏是:雅典三天,天空之城Meteora三天,克里特岛三天。幸运的是,我们坐在它们的身边,细细体味这跨越数个世纪的奇迹,毫无例外地爱上了这里。实际上,在我看到天空之城的第一眼就决定一定要像在斯里兰卡乘坐宫崎骏小火车一样,认真而细致地体会这里,好好的感受一下15世纪的历史。对于天空之城,我并不陌生,它是宫崎骏笔下的普拉达,神秘飞行石给了它漂浮的力量。现实中希腊的天空之城Meteora,坐落在内陆的深山里。地貌在层叠的群山中突然变成了大块大块的岩石,600年前,躲避战火的修道士们在这些与地面几乎垂直的大岩石上打造出了一个又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园。Meteora,希腊语里suspended in the sky的意思。中文跟着台湾旅行论坛的叫法翻作“天空之城”。同时,Meteora也是Linkin Park的一张专辑,这张专辑有个绝美的中文名:流星圣殿。(是不是觉得这个名字空绝?)一座一座修道院筑在岩石群上,岩石仿若修道院的流星尾巴,永恒却又短暂,翻译它的人一定读懂了Mateora的故事。我们驾车从Kalambama进入天空之城。一路山路,最喜欢的是进入天空之城时的一小片树林,无需路牌,将世俗和修行自然地分割。抬头向上看,一座一座巨石之上的修道院相继出现,即使看过许多照片,第一次见到的时候还是会忍不出尖叫!现在保存完整下来的修道院仅有6座,无法想象鼎盛时期,24座巨石上都建有修道院是种怎样惊人的景象。几百年前,教士们出入修道院,需要依赖绳索和人力把自己拉上去。孤独星球《希腊》上提到一个小故事:有人问教士,如果绳子断了怎么办?教士回答说,那说明上帝在召唤我。现在的修道院,教士们出入修道院,可以乘坐简易的小缆车。我们在天空之城的这一天,恰逢大修道院有庆典,小缆车勤快地往返于公路与修道院之间,戴着黑帽子穿着黑袍子提着黑箱子的教士在缆车上来去匆匆。幸运的是,作为普通的游客,修道院也为我们准备了进入方式——近几十年来,每一座修道院都在岩石边或挖或建,为游客筑起了台阶。大约爬150到300级左右,便可进入一座修道院。进入一座修道院,门口的教士对我说,嗨,女士,你需要一条裙子。于是我们在门卫处领了块花布。低头看了看穿着长裤的自己,心想:裙子应该只是个叫法吧?于是赶紧,用防晒的围巾围在了腰上,这才没有伤害了别人的信仰。进入修道院,男士女士不可露肩,女士必须要穿过膝的裙子,如果穿着不合格,修道院会提供布料。每一座修道院或大或小,各有特色,最大的Great Meteoron,与Great Meteoron遥遥相望的Varlaam,1981年007的拍摄地Holy Trinity……一共六所修道院。几座修道院似乎仍在使用,遇见了一直在默默低头扫地的扫地僧,探访了有着华丽壁画和巨大十字的祷告室,时不时走过的长胡子教士会冲我们点头,让我们常常忘记自己其实是在一个旅游地。最温情的是在Varlamm修道院,我们顺着唱诗班隐隐的歌声拾阶而上,寻到了一个有彩色玻璃门的房间,门闭着,旁边的标识写着不可进入,可是歌声就这么淡淡地从门缝里传来。自然而然地,我在一旁的烛光前拿起一根蜡烛,点燃,许愿。一名恰好经过的教士看见点蜡烛的我们,回头对着十字架在胸前画了十字,然后冲我们笑了笑,离开。虽然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可是感觉倍受祝福。很喜欢在一座天空之城上,遥望另一座天空之城。尤其在Great Meteoron上看Varlaam,我们就站在那里看着看着,看了许久,竟然看得落了泪。修道院在巨石之上,浑然一体,仿若天成。在那一刻,似乎可以感受到一切大的东西,宇宙、信仰、生命、战争、时间、自然,无比感动。Holy Trinity最难爬,却是俯视Kalambaka的最佳地点。巨大的白色十字,眺望着小镇Kalambaka,颇有俯瞰里约的耶稣神像的味道。宫崎骏说,天空之城的日落最感人,想到那片刻的惊鸿一瞥,太阳已经落山,天边一片红色,夜幕下分不清楚哪些高耸的岩石上有修道院哪些只是大块的岩石……转完这六个山头,再静静地等待黄昏吧。
希游记十三
希游记(迈锡尼):世界文化遗产迈锡尼古城建于公元前11世纪,属于希腊的神话时代,比伯里克利的雅典黄金时代早了几百年。这是荷马史诗讴歌的时代,是英雄和神灵的时代。最著名的国王,当然是指挥希腊联军为了夺回海伦而远征特洛伊的迈锡尼国王阿伽门农。迈锡尼遗址就是昔日的迈锡尼王国的王宫所在。这座宫室建在高坡之上,易守难攻,当年只有国王和贵族才能生活在这里。他们统治着山脚下的大批臣民。古城的入口是著名的狮子门。两头站立的雄狮拱卫着象征君权的柱子。当年巨大的宫室,如今只剩下柱础和屋基。不过,仍然可以从宏大的规模上想象当年的盛况。而这个圆形的大坑是当年传奇式考古学家谢尔曼发现的一个墓葬。在这里发现了数量巨大的黄金器具和饰品,包括陈列在雅典国家考古博物馆里的“阿伽门农金面具”。不过后来跟细致的研究发现,金面具的年代比阿伽门农国王更早。
希游记十四
希游记(科林斯运河,科林斯卫城,埃皮达鲁斯剧场)希腊的科林斯运河在希腊南部科林斯地峡上,横穿希腊科林斯地峡的一条运河,它将伯罗奔尼撒半岛与希腊大陆分割开来,使得伯罗奔尼撒半岛实际上成为了一个岛。科林斯运河是潮汐水道。连接科林斯湾和萨罗尼克湾,接通爱奥尼亚海和爱琴海。1881-1893年开凿。长6.3公里,深7米,河谷底宽21米,河面宽25米。缩短从亚得里亚海到比雷埃夫斯的航程320 公里,航运意义重要。位于希腊南部伯罗奔尼撒半岛东北端的科林斯卫城,是一座高 570 多米的石灰山。这里也是科林索斯英雄制服双翼飞马珀伽索斯的地方。古科林斯城遗址里最著名的当属阿波罗神庙(Temple of Appolo),它建于公元前5世纪,比其他建于罗马时代的建筑历史要早。比较值得参观的地方还包括大理石高台、恺撒会堂、低皮莱内喷泉、围墙,以及遗址大门外西侧的古代剧场。埃皮达鲁斯剧场是古希腊著名建筑师阿特戈斯和雕刻家波利克里道斯的杰作,坐落在一座山坡上,中心的舞台直径20.4米。歌坛前的34排大理石座位依地势建在环形山坡上,次第升高,像一把展开的巨大折扇,全场能容纳1.5万余名观众。198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埃普道鲁斯古迹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建于公元前4世纪的埃普道鲁斯露天剧场是希腊保存得最好的古剧场与古典建筑之一,剧场也以其极佳的声效而闻名于世,舞台上的声音能传到剧场的每个角落。卢森堡银行家在这里唱响了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一涵小朋友在这里演奏了葫芦丝。[鼓掌][鼓掌]
克里特与迈锡尼希游记十五
希游记(科林斯卫城):科林斯卫城位于希腊南部伯罗奔尼撒半岛东北端,在科林斯城邦境内,是一座高 570 多米的石灰山。科林斯,希腊语为“科林索思”,是希腊神话中科林索斯王西绪福斯的疆土。他曾经是一个暴君,死后神为了惩罚他,让他推巨石上山,但他一旦将巨石推到山顶,巨石便滚落下来,又得重新上推,如此循环不止。另外,这里也是科林索斯英雄制服双翼飞马珀伽索斯的地方。山上的建筑有爱与美的女神阿芙罗狄蒂(即维纳斯)神庙,长方形小教堂、瞭望塔,带有回廊的伊斯兰教寺院、镶有宝石的威尼斯式塔楼等。这些古建筑现虽已很少遗迹可寻,但这里却是公元前后希腊地理学家斯特雷波所描绘的全希腊景色最美的名地之一。像今天这样晴朗的日子,东起爱琴海和帕尔塞农,西止纳夫帕克托斯,包括萨罗尼克湾的大部和整个科林斯湾在内,一片烟波浩淼,水天相接的海上景色,都在视野之内。
希游记十六
希游记(波赛冬,文艺复兴,拜伦和苦苦寻找这个名字的女纸)。在人类历史上,每一次科技的飞跃都是在思想解放的前提下进行的,而每一次思想解放又都是在艺术繁荣的前提下产生的。兴于十三世纪末的文艺复兴就是这么一个结束中世纪的同时开拓了大航海时代的文化艺术繁荣期。文艺复兴时期的诗篇,雕塑,绘画中涉及颂扬古希腊神话的数不胜数,因为面对黑暗的中世纪,很多艺术家不得不从神话体系中获取精神力量和艺术形象。这一时期的新兴资产阶级反对教会的思想主题是人文主义,它反对神的权威,反对宗教的禁锢,而这中“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的精神,也正是来自于古希腊神话。古希腊神话中体现出的英雄主义和冒险以及探索精神等,也正是文艺复兴时期文学艺术摆脱中世纪宗教思想束缚的思想武器,这也正是为什么我说文艺复兴是结束中世纪开拓大航海的伟大时代。古希腊神话大大丰富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艺术,而卓越的文学艺术又反过来给古代神话以新的生命。可以说西方文化正是在神话和文学艺术互相推移促进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
克里特与迈锡尼 克里特与迈锡尼 克里特与迈锡尼 克里特与迈锡尼希游记十七
希腊神话中最有权威的十二主神,都住在奥林匹亚山上,除了众神之神宙斯外,其余十一位大都是他的兄弟姐妹或是子女。据说古希腊人准备在这里建造城邦的时候,两位天神为了成为这里的守护神而打了起来。这两位天神就是智慧女神雅典娜和海神波塞冬。雅典娜赐予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橄榄,而波塞冬给了他们战马。人们选择了橄榄树,因为那是和平的象征,于是这座城邦便以雅典娜为守护神,取名雅典。波塞冬是希腊神话中桀骜不驯的海神,也是希腊人信仰和崇拜的“丰收之神“。他是宙斯的二哥,是海、河、泉水之神,也是地震之神。因为发明了战马,又是赛马的保护神。波塞冬的坐骑是由四匹白马驾驭的黄金战车,武器是海神三叉戟,表面少言寡语实际生性暴躁。他的好色和他的暴戾一样出名,有无数的情人和私生子。波塞冬神庙(Temple of Poseidon),希腊最著名的海神庙,位于雅典以南70公里外的阿提卡半岛(Attica)最南端的苏尼翁海角(Cape Sounion)的山崖上,地理位置绝佳,三面环海诗人拜伦超爱这里,并在神庙的柱石上刻下他的名字(这种王二到此一游的做法应该罚款多少钱?)。 我四处寻找可以拍到完美神庙角度的地方,后来发现得去对面的山崖边,才能拍到神庙傲世独立的样子。
克里特与迈锡尼希游记十八
雅典印象
不是所有的异域都能让人一见钟情,比如雅典。因为人们关于她的想象总是过于绮丽。来雅典的人们大概都会带着小时候念念不忘的希腊神话情结吧——雅典娜、赫拉、阿佛洛狄德、阿尔忒弥斯,身着象牙白色的希腊式古典长裙的女神们从奥林匹斯山飘然而至,俊美无俦的阿波罗驱策太阳神车奔赴云端。还有“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们在古集市上面对勤劳勇敢的雅典市民滔滔不绝,历史的余音袅袅穿越千年,即便是近现代,也有那个娶了肯尼迪遗孀杰奎琳的希腊船王。然而,第一眼的雅典是让人崩溃的,因为无法相信它是一个欧洲国家的首都,难道这不应该是东南亚哪个城市么?随处可见的涂鸦,没有高楼大厦,店铺紧闭,骑着摩托车呼啸的年轻人……可是,只要你一抬头,就可以看到卫城。这是一种精神,当年古希腊人将卫城建在了雅典的中心,几千年的沧桑过去了,时光流转了万事万物,它依然在那里。这就是希腊,这就是雅典,这就是我心目中的那个地方。在雅典,一定要做的一件事情是下午五点卫城(帕特浓神殿就在这里)关门之后从后山溜上去,在夕阳中一个人坐在神殿后的墙上。因为,废墟的美只有在孤独的时候才格外能体会。
希游记十九
雅典印象
其实来雅典,我是奔着卫城Acro Polis来。Acro是高地的意思, Polis就是城堡的意思(后来转义为城市国家,即城邦), Acropolis即为“建成高地上的城堡”。那些倒伏在地的廊柱还立于天地间,架起帕特农神庙巍峨的穹顶。云在天空中流动,鹰在天空上写诗。眼前这些千年间被风沙吹拂的有些泛黄的大理石立柱还洁白如圣女的手臂。神庙里,头戴金冠的雅典娜左手长矛,右手神翼,庇护着属于她的城邦。卫城山下,酒神狄奥尼索斯在他的剧场里,带领人间万众日夜狂欢,这大概是年轻时代的雅典吧。而身在卫城之上,从不同角度方位尝试着用神的视角向山下的城区看过去,都没有大体量的现代建筑或超高建筑,也没有色彩浓烈或形状奇怪的建筑,这是一种城市建设文化中的自觉。在这里发现自己的历史知识完全不够用,也越来越明白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道理。因为雅典老城的每一步,都是踩在传说之上,若不然错过一些不引人注目的地方都未可知。几千年下来沧海桑田,连那么大的卫城都只剩残垣断壁,许多小规模的建筑都只剩几块石头了,然而故事还在那里,历史还在那里。反观同一时代的中国剩下些什么呢?卫城脚下的小巷子中,斑驳的傍晚,琴声温柔,猫在树下,花在池边,酒在杯中,周边吹来的是甜腻与香滑的风,来自克里特岛的女人不断的唱着那首希腊民谣《TO TANGO TIS NEFELIS》:“我愿撒野在苍茫的公路上,看日出日落,看繁华寂寞,在一片虚无中,与星辰一同睡去,嗯,上帝,就让我枕着月光枕着诗……”
希游记二十
看过月亮下闪着金光的帕特农神庙之后,简直觉得白天去卫城就是白瞎了。夜幕降临,帕特农神庙都会被灯光打亮,而这时候你登上卫城,在月光下,看到斑驳的神庙,庄严的神女雕像,你仔细听,好像每块石头都在低声跟你讲着古老文明的伟大故事。这,才是神和英雄的世界。
希游记二十一
雅典印象
雅典,街上行人热情洋溢,似乎每个人脸上都带着阳光般的笑容,比起欧洲其他城市,这里显得更为朴实。也许是由于地中海的眼光跟这里的海风。当你身处其中便会明白,这里不需要高楼林立,它有巧夺天工的残垣断壁就已足够,足够向世人诉说曾经的辉煌。它早已不是一个年轻的小伙子,也不是如北上广深一样勤勤恳恳的中年人。相反,它更像是街头步履迟缓,衣着也不甚体面的老人。诸神或许依旧在奥林匹斯山上俯瞰着神之圣城,而人间的雅典的确已经老了,但那又怎样呢?一个希腊作家曾写道:雅典街头看不到时钟,希腊人活在当下,因为漫长的历史过于沉重;而在巴黎,到处可以看到时钟,人们似乎时刻做好了准备,在期待着什么。我心想:中国人的过去比希腊更加令人窒息,街上的钟表却不比巴黎少。我们时刻背着沉重的镣铐跑得匆匆忙忙,当下对于我们似乎更加无关紧要。一个城市的性格,就是不论在怎样的政治以及经济情况下,生活其中的人们依旧坚持的生活态度。一个不论公寓再小都要打理花园的城市;一个任经济危机肆虐,双休日超市都坚持不营业的城市;一个随处可见人狗猫一起分享草坪晒太阳的城市;一个管你着不着急,就是银行也可能下午两点就下班的城市。安逸,就是这么自然。作为一个成都人,犹记得当年在汶川地震期间,看到那些重建家园的工人在下班时间执意要回去打麻将,尽管他们当时住的是临时安置房。当时离开那里多年的我无法理解这个现象,现在如若换成这个角度,是不是可以理解成都和成都人根深蒂固的安逸气质呢?
想看更多照片,去自行翻阅201676426年8月的朋友圈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