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7004145/b1b09c6fb47639c4.png)
在这个个体以呼朋唤友,关系人脉为傲的时代,独处者似乎遭到了大众的鄙夷。
也许,这与我们一直沐浴的集体主义价值观教育有关,也许,这与高中,初中,甚至小学就居住在八,十,甚至十几口人的大宿舍有关,而这本应是养成独立人格,形成自由之思想的最佳时期。更或许,我们可能一直在迁就,忍让,抹掉自己的锋芒来换取他人的慰藉,牺牲自己来迎合他人的价值取向,毕竟,特立独行者要承受多少“异类”的鄙夷目光呢。
每个人,赤裸的来到这个世界上,经过理论化的教育之后,又几乎毫无准备的进入大学和社会当中,在其中磨练,碰撞,成长。或者找到了自我的最终使命,或者仅仅只是成了一个世俗定义下标准的人。
无论与否,我们绝不能否认群体,社会大熔炉对个体的塑造和健全人格形成作用。他们教会了我们如何生存,生长,生殖;教会了我们客观世界的运行准则,教会了我们如何变得圆滑,处理好种种人际关系,的确,它对成长至关重要。此外,趋合,群聚是我们的天性,是社会动物的本能,没有完全脱离集体的人,这根本不现实,连深山老林中的隐居者也得按照人类社会原始生产方式和劳作经验才能生存下去。
人,无法完全脱离群体。
但,群体教诲了你如何面对自然,如何面对社会,如何面对形形色色的他人,但惟独没有如何面对自己。
以至于,当我们完全静下来时,如果没有一两个好友伴在身边,如果没有一个泛着白光的终端屏幕时刻提醒着你还没有断绝与世界的联系,你会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焦虑和恐慌。
甚至,你一个人在校园里,大街上独行,时不时的还有那种不适的孤独感在心房蔓延。
我们一直发自心底的恐惧孤独,恐惧独处,我们挣扎了那么长的时间才堪堪活出了别人目光中应有的样子,我们奋斗了多少日月才勉强使周遭的亲朋满意,我们惧怕,惧怕别人的目光,惧怕别人的议论,关注着别人的闲言碎语,成功这个词,从来都不是来自内在的定义,那是别人强加给你的,明明基因里铭刻着自私的基因,但骨子里却是为别人而活,真是莫大的讽刺。
但你是否想过,在频繁出入社交场所,关注粉丝无数,在社交网络上搔首弄姿,呼朋唤友如云的背后,也许可能藏匿着一颗恐惧被疏远,被离弃,被遗忘的心,所以才越发的交往。但在灯火阑珊的夜晚,觥筹交错,众人把酒言欢后,再一句句你情我侬的交谈后,在宴席离散放纵结束后,望着月夜下空旷街道上的孤伫的路灯,那颗心是否得到了些许慰藉?
我们在集体中陷得太深,以至于忘却了如何面对自我这个贯彻整个生命历程的隐藏命题。
面对自我需要独处,可独处是什么,是大众所述的那样?
独处不是社交能力的缺失,独处是一种自觉地天赋,或者说是可以后天习得的弥足珍贵的能力,缺乏交往的生活固然是一种遗憾,但不曾独处过的生活简直是一场灾难。
独处是自我的对话,是对内心的不断叩问,是对世俗洪流的抗争,也是与终极的沟通,独处,能让你找到一直苦苦搜寻的答案。
而且,独处者,真的孤独吗?
独处,可单单不止与自己,独处时,与文字,与画卷,与音律的振动,与古往的人文骚客,与万古共存的山水,与一直默默注视着我们的深邃夜空,更是于心中的上帝一齐存在。
一个人与他人的相处,只是世俗上的要求,如我不悦,亦可抛弃整个世界;而与自己的沟通,才是与生俱来的使命。弃世,可能留下遗世独立的美名,而弃我,便是对灵魂的背弃,终将被一切所淹没。
毅守独处者,大抵古今名士。
奋力合群者,亦你我之流。
当你与整个世界暂时割断联系时,你才真正有机会直面自我,聆听自己的声音,慢慢发掘出早已被他人淹没的发自心底最真切的渴望,也许,你就逐渐能解开那个很多人致死也没有面对过的问题:我,到底是谁?
“我们所承受的不幸皆源于我们无法独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