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习,极具有所有学习的共性,但更具有语文学科的独特性。很多次我都谈到了语文学科的半自然属性,也就是语文能力的提高,只有你多读勤写,其实完全可以无师自通。
而事实上,学生语文能力很大程度上是自己学来的,正如“功夫在诗外”,语文学习与能力的提升也是如此,不是老师教出来的。
在网上,再一次读到《语文能力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学来的》这样的文章,正如文章题目直白地说出,语文能力的提升和教师的关系并没有很大关系。其实,所有学习,真正的是靠自己的主动积极进取而为的。正如我常对学生说的一句话:“学习永远是自己的事情。”
这篇文章提到很多的观点:“语文是个特别的学科,他的特别在于他与其他学科不同的学习方式。”这一点在于“语文教材是文选式的没有系统的知识体系。在语文能力的形成过程中,知识的作用变轻,老师的作用也明显减弱。语文能力的核心是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表达,因此,它更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尤其是学生对语言的涵咏、感悟、解析和运用。”这里说的“更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是要学生亲自去阅读与理解,否则永远形成不了“语言的涵咏、感悟、解析和运用”能力,正如《虽有佳肴》里面说的“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亲自参与品味与体验乃至感悟才是学习之道。这个过程,是无论多么优秀的教师都无法代替的。缺失了这个过程的老师教与学生听的教学的课堂模式,不过是教师“越俎代庖”式的语文教学课堂,这是我们当下学校语文教育教学的主流模式。也正是新中国后沿用至今的教学模式,正式著名的“钱学森问”的典型低效或无效课堂模式。因为“学习不是被动的知识输入,而是主动的构建。”作者如实说,这就是涉及到学习者主体的积极参与,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知识的自我的重建。学习的过程不是教师讲学生听,这样的的教师积极传授学生被动接受,自然是没有什么用的,正如作者说:“将是被动的挺,学是主动的悟。”何况现在的学生,学习习惯又差,课堂听讲又有几个在认真听的呢?在这少部分算得上听课的,还不知真正有几个在跟着老师思考的。
所以,作者在文中如是写道:“思考的过程,总是比思考的结果更重要。”
于是,正如作者在前面提到的“语文能力的核心是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表达”而这个“核心”的落实与实现,无非就是要多阅读和勤写作。所以,说到底,语文能力的提升是需要这两个途径来落实与实现的。于是,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我们老师所能起到的作用就比较微弱了,最多是进行适当的引导与指导,但即便如此,也还是要通过学生的主动积极的参与与领域并实践才可以,否则,教师那微乎其微的指引作用在学生身上也是了无痕迹的。因此,作者在文中如实写道:“读写延伸时,我特别抓学生的落实,重在练上。很多写法,讲起来清楚,但做起来就走样……一定要结合学生的习作来讲解。哪里没有做到位,就修改哪里,直至符合要求为止。只有实际操练了才能知得失,才能真正得其法。”“方法不是老师江北学生的,实践才能出真知。”这都是教育学常识,这这些常识里强调的都是学生的亲自实践体验作者在文中还引用了著名作家巴金的话:“写吧,只有写,才能学会写。”并仿照他的话写了三句:“读吧,只有读,才能学会读。”“听吧,只有听,才能学会听。”“说吧,只有说,才能学会说。”而“读写听说”就是语文真正要培养的能力,尤其是前二者,是语文能力的核心之核心所在。
“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只有在学生另说读写的实践中才能形成。”这是事实,更是符合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更是符合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能力提升的教育规律的。因为,语文首先是语言的学科,而语言又必须学习者事必躬亲融入其中,乃至浸淫其里才可以长期濡染与潜移默化而早就与形成的。
无论如何,语文学习,主要不是老师所能教出来的,尤其是阅读与写作这个核心能力。既是学科属性决定的,也是学习本身规律决定的。这也是当下语文教学当中课堂最大的弊病与低效或无效之根本所在。因此,语文学习,只有重视生本,才可以走出当下低效或无效的“死胡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