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往往浓缩了一个地区的文化。我们表达两个地域相差特别远的人结成一对,需要面临的巨大差异时,常常说他俩连饭都吃不到一块去的。
尽管有互联网和便捷的交通工具,把来自世界这头和那头的人,快速连接在一起,但因固有文化的差异,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身处对方腹地时,饭吃不惯仍是老大难问题。单从这一点来说,沟通的障碍很难完全消除。
不管是出国留学、公务、经商或做工程,免不了和当地的主流人群打交道。如今,中国企业越来越多的海外并购事例,以及我国“一带一路”战略发展规划的推动,使得跨文化沟通现象日渐普遍。
如何与当地的政府、公司和组织交流,促进中国的企业走向世界,以及全球化企业的融合发展,成为许多学者和企业家们积极探讨的话题。
近日,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主办了一场跨文化领导力论坛,BiMBA商学院院长陈春花教授、新东方集团总裁兼CEO周成刚,新华网总裁田舒斌,曾主持联想并购IBM个人PC业务的乔健女士等作为嘉宾,讨论了他们在各自领域内,曾经涉及的涉外沟通经历。
陈春花老师在加入北大国发院前,在新希望六合股份有限公司担任联席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是一位传奇的企业家、教授和作家。
她从五个方面,总结了跨文化领导力的五个难题:
一是面向不同背景和情境条件的管理和领导力;
二是跨文化沟通的能力,克服语言和生活方式的差异;
三是用全球思维,讲述中国的故事;
四是本土化执行,也即善用整合所去国家的资源和人员,进行本土化的行动;
五是公司的价值观,放在全球范围内能得到普遍认同,而这是五个难题中最难的部分。
今天,多数人和外国人交流的规模,还上升不到代表公司的层面。还有一些朋友,工作生活完全用不着和老外去沟通。那么我们在这里说跨文化沟通,算不算画空中楼阁呢。
要知道,跨民族和国家的沟通,文化差异最大,冲突和障碍也越大。然而受人口流动性、城市化进程等因素影响,生活在城市里的每个人,身边朋友、同事来自不同的省份,说不同的方言、吃不同的食物,风俗习惯不一样,家庭背景不一样。
大家基于各自背景和认知所做的沟通,是跨地域的文化沟通。因此陈老师谈到的五条,我认为我们的日常沟通也适用。
恰恰是由于人脑思维模式的限制,我们常会不自觉陷入已有的思维定势,即带着有颜色的眼镜评价事和人。在与人沟通中,如果有这样的想法先入为主,有时候给沟通造成莫大的障碍。但这是人们生来就有的特性,谁都避免不了。
因此,很多有智慧的人,有意识训练思维方式,不断自查自省,打破认知的界限。
被巴菲特奉为人生导师的查理芒格,就是这样一位。查理芒格在哈佛高中、南加州大学等几次公开演讲中,多次谈到普世智慧。他说人要在头脑里存储几十种思维模式,在不同的情境下灵活使用。这不仅是投资的学问,在我们平时涉及的方方面面都可以用。
至于思维模式,来自于不同的学科,比如数学里的排列组合、决策树理论,物理中的临界质量概念、生物学和心理学中的常识等等。
学习时不把单个的学科割裂开来,而是储备跨学科的知识,进行跨学科的思考;如果事情在自身认知范围之外,不一味托大,而是承认能力欠火候,不做没有充分论证的决策。
如果基于这样的考量,与人沟通起来心态会更为开放:一是有丰富的知识和阅历打底,对他人的想法和建议更易接受;二是意识到并承认己身不足,和他人交流起来更为谦逊。
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在一个领域做到顶峰的大神,反倒是态度谦和、善于向人学习的人。
由于每个人认知的局限,人的偏见与生俱来。我们人生中有无数次,在与人沟通时,因为自己的表现和对方的反馈,一颗心在自信和自卑中不停摇摆。然后在逐渐淬炼中,内心慢慢习得包容,能理解别人的不易;内心也渐渐强大,能经受得住不怎么友善的沟通过程。
摘下有色眼镜,少一些偏见,多一份认同,是良好沟通的基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