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依旧围城,医护人员正在全力对抗疫情,我则在屋里,跑步刷完了一部剧。
正是要推荐的这部《业内人士》,让我们更了解他们一点,在心理上更亲近他们一些。

镜头对准的是全医生的角度。既面对病患的情绪,又不轻易被他们影响。冷静、客观、专业,我也欣赏以这样的态度来做一个纪录片。
说一说自己几个方面的感想吧。
1、职业水平
比如脑外科手术中,他们通过一个鼻孔来探取颅底肿瘤,用的是特制手术刀,看起来几乎30公分长。
这需要的是毫米级的控制精度,相处的是各种重要而又脆弱的神经和血管。这样的专业技术能力,还有极其稳定的心态与肌肉控制,让我想到的是拆弹专家所需要的同等职业素养。
且不说他们的理论知识,都知道医生光读书都得多读几年。仅就这样的职业能力需求,天然就应该是高薪行业。
无怪乎,在美国,医生是一个薪酬极高的行当。
2、中国的医疗福利
上面说到了这样的职业,天生应该是高薪行业的。在资本主义国家确实是如此。
而在我们国家,虽然他们收入也还可以,但事实上并没有达到其真正的高度,也远比资本主义国家的同行要辛苦得多。
这其实是我们在享受的好处,来自我们的着各种社会制度。
一方面,国家对医疗有着极大的投入。我们的医保政策,尤其是普惠农村的农村医保,就是其中的一个力证。
另一方面,政府在在医疗机构的设立,各种政策的指导上,对普通老百姓做了极大的照顾。
最后整个社会也对医生护士等职业挂上了职业光环。这种来自全体社会的道德束缚,也让我们比资本主义国家,在医疗上享受着更公平的对待。
遗憾的是,正在有太多的医闹在寒着这个行业的心,破坏着这种福利。
3、目前医疗的局限。
在整部剧当中基本上都会看到各种外科手术的理念。对于中医更好奇的我,还是觉得这种方式始终是把人看成一种静态的机器。
这体现了现在的医疗水平,其实从满足人类社会的需求而言,还远远达不到。当我们到达医院的时候,其实更多的就像一台机器,已经需要大修了。
对于我们而言,我们希望自己能够像平常维护车辆一样,有人告诉我们如何做好各种日常保养、年度检查,就能够良好的运行到寿终正寝。
于是我又想到了按照中医理念而写出来的《人体使用手册》。也想到了另外一句话,中医,是让你糊里糊涂的活着,西医则是让你明明白白的死去。
接受你改变不了的,做点能改变的。
所以,其实对于百姓而言,事实上并不关心医生是怎么把我治好的,因为那完全是我能力之外的事情,我关心的是,我要平常怎么做才能好好活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