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神秘主义的电影,最代表的就是《杀人回忆》了。一桩凶杀,层层剖析,追逐真凶,黯然销魂。其道理,便是拷问人类对于一个“正确答案”的追求的合理性。这一点,我参考了《童心无归处》里的理念。除此以外,《本能》、《死亡论文》等电影,虽然给足了暗示,眼看真凶就在眼前,却偏不捅破那层玻璃纸,也是让人看了憋屈。说到底,观影就是如此私人的一件事,它反映了导演想要表达的价值观,却也折射了你自己的价值观。
《悬崖上的野餐》作为一部神秘主义电影,也确实有很多高级的解答。但是“神秘主义”,不便是教人过度解读的吗?过度解读的乐趣,常人难以察觉,我却觉得,这种分析文本的方式才是从文本本身出发的——代表着脱离作者的文本的无限可能。以下是我对此电影的“过度解读”。题外话,这部电影的英文非常美妙,无论是少女贞洁的嗓音还是听来性感的吞音,都值得格外聆听,另一部印象深刻的美丽声音的电影(电视剧)是《维多利亚》。
影片开始就是一句话:“我们看到的,以及我们似乎看到的,都关乎于梦,一个梦中之梦。”
这句话能否理解为影片所阐述的就是梦呢?根据接下来的线索,这是有根据的。当然,这句话可能只是用来阐述这种如梦境般不可思议的情况。
我认为这是萨拉的梦。首先,萨拉在她们出发后确实睡了。
其次,野餐的那伙人,出现了意外:钟停了。这个意象非常明显了,通常指代的是已经进入一段时空以外的情况。
那么梦的主题是什么呢?是性。电影中,对于两位幸存的女孩,都特意强调了“还是处女”这一点。并且有明显的暗示:
包括失踪的女老师:“只穿着内裤”。
关于什么的性?萨拉是个女同,同时她也是个孤儿。她的处境应当是矛盾而挣扎的。萨拉自杀,有一个暗示:
有些人是孤儿,或是有监护人,或是……你懂的
这是女仆说的话。或是什么?不管怎么样,我第一个想到的是童养媳。考虑到国外可能不是这么叫的,但是是否有包养关系还是值得商榷。
她作为一个同性恋,她会想什么?她应该会内心斗争。她的欲望与克制,反映在失踪的五个人身上。
第一个,戴眼镜的胖女孩。她是唯一一个逃走并幸存的人。显然她代表了那种保守的、克制的、甚至反对的势力。
接下来三个人,都是一直失踪没找到的。她们有一个特点,就是脱掉了一些衣物。可以视作走向自由,情欲战胜了理智。女孩赤裸着脚通往未知的山顶,意象很明显。老师说过:“米兰达是波提切利的天使。”萨拉也说:“米兰达知道她不会回来”。美一去不复返,萨拉这么想,因为她内心对自我的失望。
最后,幸存者。幸存者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反映了问题的复杂性。在她内心的两股势力的斗争中,她似乎发展出了一种防御机制,就是去客观的以第三视角去看问题。幸存者的描述是:“刮伤严重,可能有脑震荡,失去那段记忆。其他身体没有受到伤害,脚部也没有污痕,仍是处女,但胸衣不见了。”
之所以说米兰达是个象征,也有一些提示,尤其是这段经典如油画的画面:
当然我这个说法最难以自圆其说的就是时间线的混乱。尤其在萨拉自己也参与的情况下。电影里有两句莫名其妙但细细读来很渗人的台词:
“任何事物的兴衰,都有其特定的阶段。”
“让人吃惊的是,很多人都是毫无目的的,虽然很可能是,他们在履行某种连自己也不知道的仪式。”
我甚至怀疑这是一个预言、上帝的先知,意志决定论的论据、看人虫的*一个提示。
以上是我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其实如果把台词继续抠,应该还会有更大的发现。
看看别人怎么开脑洞的:
1.对过去时代的追忆:1900年,此时正是英国放弃对澳大利亚的直接统治的前一年。澳大利亚对维多利亚时代怀有异常复杂的情感,《悬崖上的野餐》实际上是那个年代投射于现今的诡谲怪梦,是在用一场失踪案宣告这个辉煌时代的结束。正如寄宿女校的颓败,光环倏然消失,空荡荡的校舍只留下没了灵魂的华丽,镜头扫过历届校长的画像,钢琴声响起,像是对旧时代的伤感告别曲。
2.山崩。
3.神秘主义(邪教、外星人等超自然因素):比如,米兰达的天鹅意象。
4.犯罪(被囚禁):注意两个男主的行为。
5.少女们的自主外逃:控诉冰冷的社会对于女性残酷的迫害,束缚了本性与肉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