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康《家诫》原文及译文
原文:人无志,非人也。但君子用心,所欲准行。自当量其善者,必拟议而后动。若志之所之,则口与心誓,守死无二。耻躬不逮,期於必济。
译文:一个人活着却心无所向,就算不上是一个真正的人。但凡君子在确认心之所向,并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时,都会遵守一定的行为准则。首先,你需要学会分别善恶、辨识好坏,谨慎确认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一定要确认好了再行动。而一旦确认了心之所向,就要做到心口合一、言行一致,坚定不移,到死也不改变。你要坚持不懈,以无法践行理念为耻,则终有一天会实现自己的理想。
原文:若心疲体解,或牵於外物,或累於内欲;不堪近患,不忍小情,则议於去就。议於去就,则二心交争。二心交争,则向所以见役之情胜矣。或有中道而废,或有不成一匮而败之。以之守则不固,以之攻则怯弱。与之誓则多违,与之谋则善泄。临乐则肆情,处逸则极意。故虽繁华熠燿,无结秀之勋;终年之勤,无一旦之功。斯君子所以叹息也。
译文:如果在这过程中,你觉得身心俱疲,要么是被身外之物牵扯,要么是被内心不当的欲望拖累;它导致你忍受不了眼前的患难或心里小小的不快,想要放弃心中的志向。想放弃,心中就会挣扎,陷入天人交战的境地。一旦心之所向与眼前的困境产生冲突,往往是眼前这种可控制凡人的情感取胜。由此,造成了半途而废甚至是功败垂成。这样的人,用他作防守不坚固,用他来进攻则太怯弱;与他定下誓约常常会被违背,而与他共同谋划常常被泄密;享乐时控制不住情欲,放松下来后就完全松懈。所以他虽然天资很好,看着繁华美丽,但不会出什么成果;一整年看似勤快,也不会有功成名就的一天。君子看到此,就不免为之叹息了。
原文:若夫申胥之长吟,夷齐之全洁,展季之执信,苏武之守节,可谓固矣。故以无心守之安,而体之,若自然也。乃是守志之盛者也。
译文:想当初,申包胥为求秦国帮助楚国,在秦城墙外哭了七天七夜,滴水不进,最终打动了秦哀公,成功复国;伯夷叔齐在武王灭商后,耻食周粟,采薇而食,最终饿死首阳山,保全了他们高洁的品性;柳下惠直道而事人,被罢官三次,有很多国家抢着要他却不离开祖国,选择去官隐遁,坚守信念;苏武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无论对方如何威逼利诱都不投降,坚守节操——他们几人的信念,都可以说是很坚定了。所以说,不用刻意去坚守志向、为了守而守,而要在行动中加以实践,把一切当成是自然而然的,只有这样浑然天成的“无心”之守,才是最好的恪守志向之人。
原文:所居长吏,但宜敬之而已矣,不当极亲密,不宜数往,往当有时。其有众人,又不当独在后,又不当宿留。所以然者,长吏喜问外事,或时发举,则怨,或者谓人所说,无以自免也。若行寡言,慎备自守,则怨责之路解矣。
译文:对于自己的长官(领导),只要尊敬他就好了,不应和他过分亲密,和他的往来也不宜太多,如果要去找他,也应有恰当的理由,找好时机、控制好时间。若是和其他人一起去拜访,不要最后离开,也不要在他家里留宿。之所以要你这么做,是因为长官喜欢问别人一些府衙之内看不到的事情,哪天被人知道你说了什么(不利于他的话),别人就会怨你,或者明明不是你说的,别人误以为是你说的,你也没法解释,解释了也说不清,两边为难。如果能做到少说话,谨慎戒备,守好自己的口舌,就可以避免被人怨恨或责备了。
原文:其立身当清远。若有烦辱,欲人之尽命,托人之请求,则当谦言辞谢,其素不豫此辈事,当相亮耳。若有怨急,心所不忍,可外违拒,密为济之。所以然者,上远宜适之几,中绝常人淫辈之求,下全束修无玷之称;此又秉志之一隅也。
译文:平时做人应当处清净高远之地,远离凡人俗事。如果有人来麻烦、叨扰,想要你尽全力去帮他做些事,在推辞别人的请求时,语气应当谦虚、真诚而礼貌,但也要很干脆,让他清楚的知道你从来不插手这类事情,这样他们才会谅解你。如果那人的事情有冤屈或者真的很急,你心中不忍,那么可以表面上拒绝他,回头再暗中想办法帮他。之所以要你这样做,是因为上可以避免过多的请托,为自己争取一片清净,中可以杜绝一些麻烦人士的请求,下可以保全自己一向的名声,这也是坚守志向的一个要点。
原文:凡行事先自审其可,不差於宜,宜行此事,而人欲易之,当说宜易之理。若使彼语殊佳者,勿羞折遂非也;若其理不足,而更以情求来守。人虽复云云,当坚执所守,此又秉志之一隅也。
译文:你每想做一件事之前,一定要先审度一下看看可不可以做,认为没有差错了,才可以行动。如果有人想改变你的计划,应当让他说出建议改变的理由。如果他讲的很对,方案很好,你不要羞恼拒绝,坚持不改自己不够好的方案;如果他的理由不够充分,改想以情分来让你听他的话,那就算他一直说,甚至还有其他人也这么说,你也不应受影响,要坚定自己的信念,这也是坚守志向的一个要点。
原文:不须行小小束修之意气,若见穷乏,而有可以赈济者,便见义而作。若人从我有所求欲者,先自思省,若有所损废多,於今日所济之义少,则当权其轻重而拒之。虽复守辱不已,犹当绝之。然大率人之告求,皆彼无我有,故来求我,此为与之多也。自不如此,而为轻竭。不忍面言,强副小情。未为有志也。
译文:做人不能太小气,不知变通、自视清高,在遇见贫穷困苦的人时,如果有能力帮助、救济,就应当见义而为去帮助他。如果有人想从你这得到什么,向你要东西时,你应当先在内心思考反省一番,如果给他这些对你而言损失太大,而这次救济他人属“义”的成分少,则应当在权衡轻重后拒绝他。就算他一直跟着你、低声下气的求你,也应当果断拒绝。但在大部分情况下,人家来求你帮忙,是因为他没有而你有,所以大多情况下能帮还是要帮。如果你不按我说的去做,轻易就为别人竭尽所有,不忍心拒绝别人的当面请求,只求小情,则会失去大义,无法真正做到守志。
原文:夫言语,君子之机,机动物应,则是非之形著矣。故不可不慎。若於意不善了,而本意欲言,则当惧有不了之失,且权忍之。后视向不言此事,无他不可,则向言或有不可;然则能不言,全得其可矣。且俗人传吉迟传凶疾,又好议人之过阙,此常人之议也。坐言所言,自非高议。但是动静消息,小小异同,但当高视,不足和答也。非义不言,详静敬道,岂非寡悔之谓?
译文:语言这个东西,是君子的一种重要表达形式,应用之时,君子的是非态度等就表露出来了。所以,说话之时不能不谨慎。如果对有些事,你不是很了解,那么就算你很想发表意见,也应该考虑到自己很可能因不够了解而犯错,并应惧怕这种过失可能引发的后果,然后选择暂时忍耐。事后再来看这件事,你当初不发表意见没什么不好的,而说出来却可能有什么不当之处;因此能不说就尽量不说,这样总归不会犯错。而且世俗之人传好消息很慢,坏消息倒是传得很快,又喜欢议论别人的过失短缺,这都是常人喜欢的议题。无事时坐着闲聊,自然不会讲出什么高论。闲聊中各种各样的消息,你可能有赞同的、有不敢苟同的,但都没必要参与其中,旁观即可,没必要去附和回答。不符合“义”的话就不说,细心安静的谨守值得尊敬的大道,难道不是减少后悔的一种办法?
原文:人有相与变争,未知得失所在,慎勿预也。且默以观之,其是非行自可见。或有小是不足是,小非不是非,至竟可不言以待之。就有人问者,犹当辞以不解。近论议亦然。若会酒坐,见人争语,其形势似欲转盛,便当无何舍去之。此将斗之兆也。坐视必见曲直,党不能不有言,有言必是在一人,其不是者,方自谓为直,则谓曲我者有私於彼,便怨恶之情生矣;或便获悖辱之言,正坐视之,大见是非,而争不了,则仁而无武,於义无可,故当远之也。然大都争讼者,小人耳。正复有是非,共济汗漫,虽胜可足称哉?就不得远取醉为佳。若意中偶有所讳,而彼必欲知者,若守大不已,或劫以鄙情,不可惮此小辈,而为所挽。引以尽其言。今正坚语,不知不识,方为有志耳。
译文:当你看到别人在争论,还无法判断谁是谁非时,就谨慎些,不要急着去干预。姑且在旁默默观察,慢慢的就能看出其中的是非曲直。有些人争辩的,不过是些小是小非,你完全可以不用理会。如果有人来问你意见,你就说不清楚,推辞了事。如果旁人对这场争论发表议论,你也同样无需理会。
如果在酒会上,别人开始争论而且有越吵越厉害的趋势,就应当赶快离开而不要有任何留恋。因为这是他们快要打起来的前兆。你坐在一旁看着一定会对是非曲直作出区分,假如你忍不住开口说话,你一说话肯定是站在其中一人那边,而你认为不对的那个人正觉得自己是对的,听你这么说只会认为你是出于私心才帮对方(不会觉得你是对的),心里面就对你有了怨恨讨厌之情;假如你能忍住不说,就坐着看他们吵,但你明明看出了是与非,却不参与争论,这是有仁心却无用武之地,从义而言又是不可为的事情,因此你应当远离他们。而且大部分喜欢争辩诉讼的人,都是小人。就算其中有是非曲直之分,但各方本质都差不多,虽然赢了又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地方呢?还不如远离他们饮酒自醉的好。
如果你对某些事件,心里确有倾向,有人很想知道,他或者晓以大义、或者故意激你,想让你说出来,你千万不可上他们的当,不被拉拢也不害怕,坚持什么都不说,坚称什么都不知道、没有任何看法,这才算是真有志向的人。
原文:自非知旧、邻比,庶几已下,欲请呼者,当辞以他故,勿往也。外荣华则少欲,自非至急,终无求欲,上美也。不须作小小卑恭,当大谦裕;不须作小小廉耻,当全大让。若临朝让官,临义让生,若孔文举求代兄死,此忠臣烈士之节。
译文:除了要好的朋友、亲近的邻居外,其他人来找你聚会的,都应当找个理由拒绝,不要参加。除了非常必要和着急的事外,不要去求别人,而若把荣华富贵视为身外之物就会减少欲望,必要之事也会减少,最终至无欲无求,这是最美最好的境界。不需要作小小的卑微谦恭,应该在大处谦让;也无须计较小小的廉耻,而应当保全大节。比如遇到朝廷招募时让出官位,面临大义时宁愿牺牲生命,像孔文举请求代兄长而死,这才是忠臣烈士的节操。
原文:凡人自有公私,慎勿强知人知。彼知我知之,则有忌於我。今知而不言,则便是不知矣。若见窃语私议,便舍起,勿使忌人也。或时逼迫,强与我共说。若其言邪险,则当正色以道义正之。何者?君子不容伪薄之言故也。一旦事败,便言某甲昔知吾事,是以宜备之深也。凡人私语,无所不有,宜预以为意,见之而走者,何哉?或偶知其私事,与同则可,不同则彼恐事泄,思害人以灭也。非意所钦者,而来戏调,蚩笑人之阙者,但莫应从小共,转至於不共;而勿大冰矜,趋以不言答之。势不得久,行自止也。
译文:凡人都有自己的隐私,千万不要想着去打听窥探别人的私事。如果那人知道你知道他的私密,则将对你有所忌恨。假如你知道了别人的隐私而不对人说,则和不知道是一样的。如果见到别人在窃窃私语,就赶快离开,不要让人怀疑你听到了而忌恨你。有时会遇到别人强迫你和他一起说,如果那人讲的内容都是邪恶艰险的,则应当正色对之,以道义之说导正他的言语。为什么呢?因为君子不能容忍虚伪浅薄的语言。而且一旦事情败露,那人就会说某某人也知道我的事(很有可能是他告的密),以后应当对他有更多的戒备。
但凡人们聚在一起说悄悄话,真是什么内容都有,你应当有这个意识在,那就是见有人在窃窃私语的就离他们远点。为什么呢?因为假如你偶然知道了他的私事,与他观点一致倒也算了,如果不同他会担心你泄密,就会想着要将你除掉。如果他的本意不是善良的,跑来戏弄、耻笑别人的缺点,也不要因为是小事、小点就附和他,因为他会越说越多,最后你变得不敢苟同就麻烦了;也没必要横眉冷对,而是少搭理他,慢慢的不答话,他势必不会讲太久,自己就会知趣的停下了。
原文:自非所监临,相与无他宜适,有壶榼之意,束修之好,此人道所通,不须逆也。过此以往,自非通穆。匹帛之馈,车服之赠,当深绝之。何者?常人皆薄义而重利,今以自竭者,必有为而作鬻,货徼欢施而求报,其俗人之所甘愿,而君子之所大恶也。
译文:如果不是自己的下属,彼此间也没什么利害冲突,大家一起喝喝酒,互相送点小礼物,也是正常的人情往来,不需要刻意违逆(拒所有人于千里之外)。但如果超出日常简单的交往,除非是十分亲近的家人、朋友,别人赠送的马匹布帛、车辆衣服等贵重物品都应当坚定的拒绝。为什么呢?因为常人都是轻义重利的,现在他竭力送你这些贵重之物,肯定都是有所企图的,在他看来不过是场买卖,希望有朝一日从你这得到更大的报答,这种是俗人喜欢做的事,却是君子非常讨厌的事。
原文:又愦不须离搂,强劝人酒。不饮自已,若人来劝,己辄当为持之,勿诮勿逆也。见醉薰薰便止,慎不当至困醉,不能自裁也。
译文:喝酒时不要与人纠缠,强迫别人陪你喝酒。自己不主动大喝,如果别人来劝你喝,那就接过来喝了,不要去责备或者违逆他。感到醉意的时候就停下来,千万不要喝到大醉,以至无法自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