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产品经理?
在我看来,产品经理是游走于两个“标签”之间的一群人,产品经理的一端是“匠人”;另一端是“商人”。
作为匠人的产品经理,讲的是手艺,讲的是匠心。所以我们会用“打磨”这个动词来形容我们的产品工作,我们关注产品的细节,关注交互、关注UI,关注用户体验。
作为商人的产品经理,讲的是需求,讲的是利益。所以我们谈用户需求,谈公司战略以及商业模式。
一般来说,产品经理的进阶路径就是从匠人变成商人的过程。
作为产品助理/专员的时候,我们常规的工作就是老大提出一个功能需求,比如“我们要加一个基于LBS的社交模块”,然后产品助理要做的就是考虑这个模块具体是什么样的:要显示什么?用户头像、昵称、签名?它们怎么样呈现,头像用圆的还是方的?要不要加上动态,加了放哪里?打招呼要怎么打,用点的还是用划的?用户会不会用?打招呼可以发什么?会不会骚扰到对方?要不要已读回执?......
我想这也是大多数非互联网从业人士对产品经理的全部想象——专注用户体验!
在这个阶段,产品经理就像艺术家一样,工作就是一个创作的过程,与画一幅画、写一首诗、谱一首曲无异。我想这个阶段也是最快乐的,因为所需要考虑的东西最纯粹,纯粹就意味着目标是明确且单一的,而明确/单一都意味着安全感。
随着产品经验的积累,慢慢的我们会开始关注需求,我们开始明白“需求大于用户体验”这句话,明白如果一个功能用户不需要,哪怕用户体验再好也是白搭。也明白需求是要为商业服务的,互联网公司依旧是一家公司,在商就要言商,这时的产品经理慢慢的成为了一个商人。
而这样的产品经理一般都顶着比较高级的职称,诸如高级产品经理或产品总监,可以说他们一定程度上已经不关心自己的产品某个按钮放哪,颜色好不好看,他们信奉产品只是满足用户需求的服务的载体,只要能满足好用户的需求,载体不要太差就好;而载体做的再好,满足不了需求也是没有意义的。
而满足需求这件事也不再是纯粹的善意或改变世界的愿景,需求必须服务于商业,一项需求要么能挣钱,要么能提高产品在竞争中的优势。
在这个阶段,产品经理往往是纠结的,因为商业总是充满了不确定,摆在产品经理面前有无数条路可以走,它们看上去似乎都很棒,但产品经理只能选择一条。产品经理还需要处理各种矛盾:战略与用户体验的,不同用户之间的,股东与公司之间的.....我们总想两头兼顾,但遗憾的是大多数时候我们必须做出取舍,有所偏爱。
我想并不存在正真纯粹的“匠人”或“商人”型产品经理,如果用一根数轴来描述产品经理的类型,匠人和商人应该是这根数轴的两端,大多数产品经理都在这根数轴的两端之间,会有所偏向某一端,但极端者应该是少见的。
虽然不同职称或等级的产品经理在工作职责上会有所偏重,初级的产品经理更偏向于匠人型产品经理的工作,而资深的产品经理更偏向于商人型产品经理的工作,但这并不意味着商人比匠人要高级,他们应该是平等的,并无贵贱之分,只是分工不同罢了。
程序员的分工会分为前端和后台,我想在产品经理的领域也可以借鉴这样的分工说法,匠人型产品经理负责“前端”部分,打磨卓越的产品;商人型产品经理负责“后台”部分,考虑怎么挣钱。
“匠人”与“商人”就像小说里的两种武功,两者兼修并非坏事,也是大多数人的做法,但总有些人喜欢专修一门,练到极致也成绝世高手。
我想微信的创始人张小龙该算是匠人中的绝世高手,即使他做到了腾讯的副总级别,我印象中也没有听说张小龙有公开谈论过微信的战略,他喜欢谈论的是摇一摇。
而马云算是另一个极端,他喜欢谈论梦想,谈论阿里的战略,谈论改变世界,却也从没听马云谈论过阿里的产品细节。
腾讯和阿里在产品上也反映着两者的气质。
一个理想的团队应该有两种产品经理,一个秉承匠心打造让人惊艳的产品,一个洞悉商机,制定卓越的商业模式。他们不是上下级关系,而是平等的,他们工作上不要和睦,那意味着向平庸妥协,他们应该争论,好的产品需要在这样的环境下才能诞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