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是因为现在生活节奏太快,社会普遍浮躁,抑或是物质生活相当富足,追求精神文明的热情自然高涨,反正是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学习国学,特别是一些年轻妈妈,迫切的为孩子规划国学学习计划。
国学,据资料上说又称汉学,指传统的中华文化与学术。是以先秦经典及诸子百家学说为根基,涵盖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道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和同时期的先秦诗赋、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以及历代史学等一套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 中国历史上所指的国学是以国子监为首的官学,约等于现在的教育局以及公办学校,随着西学东渐不断的不断扩大,很多人认为国学就是指相对西学而言泛指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学术,更有一些人认为语文就是国学,网上更是叫嚣着:得语文者得天下。
很多人让小孩背诵下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等,就以为国学能力很强了,以至于小孩子都认为自己修学过国学了。虽然三百千简单,通俗易懂,但是又有多少人会真正的去理解内中含义呢,如果仅仅让小孩子通读背诵又不真正去体会内中包含的意义,毕竟以前的文章极度言简意赅,没有细细品读根本体会不到国学的乐趣。没有乐趣的背诵,就是一个任务,久而久之就会伤害小孩子学习国学的积极性。
没有积极性的学习,必定会是枯燥乏味的,那么该如何让小孩子感受国学呢,靠字面上是理解不了老祖宗留下来的智慧的,应该更多的是言传身教,耳濡目染,家长一定要给孩子起到榜样作用,尤其是为人处事,而且不能操之过急,学习,那是一辈子的事。 调动小孩子的国学学习兴趣,首先要陪读,再就是讲解内涵以及融合故事,经典国学都是故事贯穿的,比如《论语》《传习录》。有陪读才能让小孩子觉得那不是任务,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且在一起“玩”;讲解内涵,才能让其明白所读的那些拗口的词语代表的是什么意思,知道意思了才有那种醍醐灌顶以及豁然开朗的感觉,比如“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就这一句又有多少家长会理解成是虽然喜欢读书,但是都是浅尝则止呢,等你读了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之后,就会觉得原来自己从来就没读懂;融合故事,就能给小孩子带来乐趣,特别是现在的小孩子,对以前的物事知之甚少,就比如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很多小孩子是没见过以前用的水缸的,那场景对他们来说是多么的不可思议,可以极大的调动他们的好奇心。
国学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学习了文言文那就是学习了国学了,那是肤浅,是自我标榜以及自我安慰的自认为。我们要用心的去学习,去感受,不在乎多,不在乎快,要精读,要细读,更要循序渐进的用心去感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