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成长励志
我们不读书的N种理由!

我们不读书的N种理由!

作者: 图革者 | 来源:发表于2019-01-03 01:00 被阅读18次

    说不读书的理由,远远比说要读书的理由容易得多。在中国每年人均购书和读书分别是5本和4.77本,有很多人可能比这个平均水平还要低,即使我们的书友,算是比较“另类的人”,还是有很多人没能跟上我们的节奏,坚持每个月的读完一本书。所以,我想更多“非另类的人”,一年下来,读的书可能更少。那么,不读书,有哪些理由呢?我想归纳总结起来大致有以下四种:

    第一:没兴趣。这是不读书“最好”的理由

    跟拒绝其他任何事情一样,只要说“我没兴趣”,就完事了,然后永远地把自己禁锢在一个自以为是的“舒适圈”里。

    我们为什么会对读书缺乏兴趣呢?不完全是先天的,很多是后天的原因。因为我们的教育太狭窄,让我们看的书,都是为了服务各种“考试”的。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很多尴尬的场景。比如很多家长和长辈即使自身不读书、不喜欢读书,但也会严厉的要求自己的孩子多读书。但是,当孩子们某天跟他们说,“我要读什么什么书”的时候,很多家长们会这样回应:“好呀,等你考完试再说。”或者“你作业都还没做完,看什么课外书,做作业去吧!”或者“你要是期中考能进班级前三,我就买给你!”

    你看,为了升学考试,大多数家长不会让孩子有选择的自由,读书的兴趣要为考试让路,课外的延伸阅读成为考高分和排好名的“战利品”。因此,大多数人从小就没有机会接触各种类型不同、风格各异的图书,在狭窄的应试阅读环境中成长,我们阅读的兴趣就这样慢慢地被掐灭了。而读书兴趣的培养跟生理上的一些其他喜好的养成很相似。我们都知道,牛奶的养分非常高,也并不太贵,西方人对牛奶的摄取量非常大,一天喝一公斤甚至更多,可以不分时段、不分早晚地喝。可我们中国人不成,我们只有一部分人能够消化牛奶,很多人喝多了会腹泻。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胃里缺少一种酶,这种酶恰恰是小的时候多喝牛奶形成的。小时候如果不开发广阔的兴趣范围,成年后再想获得一种兴趣就十分费劲了。况且人性本来懒惰,在一个舒适圈里,只要还能勉强过下去,我们都不会想着怎么去打破它,去尝试链接一个更美好的圈层。久而久之,我们就会失去了突破自我的能力。所以,我们不是没有兴趣读书,而是我们不知道要用什么方式去激活这个兴趣。

    第二:没时间。忙,没时间,这是不读书最常见、密集度最高的理由。

    这个很好理解,我们要谋生,要养家糊口,还想谋求进步,我们每天把大把大把的时间都投入到工作上,我们真的很忙!我们有些来自体制内的书友,在当前的工作压力下,用“5+2”、“白+黑”来形容他们丝毫不为过。也有来自国有和私营企业的书友,他们带团队、谈项目、做管理,不是在天上飞,就是在地上跑。还有来自电商、个体户的书友,起早摸黑,不是在开拓客户就是在维护好客户关系。而且除了工作,我们当前还有很多困惑的问题。我们下班后回到家里,早已筋疲力尽,却还要做家务、陪伴孩子,我们还想着休闲、娱乐、社交。职场中的人,三头六臂,分身乏力,时间非常的宝贵,所以我们总会听到这样的话:等忙完了这段时间,我再去读书。等忙完了这段时间,我再去旅游;等忙完了这段时间,我再去做什么什么……结果,一眨眼几年过去了,我们回头一看,我们的生活,早就被很多忙碌、琐碎的事情填满,我们在一个单调、简单状态中无限地循环,我们就好像是被蒙蔽了双眼拉着石磨的黄牛,忍气吞声、负重前行,很忙、很累,却一直是在原地踏步。

    十分难得的是,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有不少的书友,在非常忙碌的时间里,在做好本职工作之余,依然持续地阅读、打卡,写心得,和我们同频共振。在坚持每月精读一本书的同时,还能继续沿着自己的兴趣往各个方向去拓展、去链接其他新知识,打造新的维度,而且还保持持续地输出,写文章、搞创作、做活动,有些书友还和豆瓣阅读、简书等文学平台,签约出版了电子书。所以,我们书友开始时总结,我们不读书,不是因为没有时间,而是没有做好时间管理。但后来随着我们继续探索,又重新找到了根本性的原因。我们不是没有做好时间管理,因为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一天24小时,一年365天,每个人拥有的时间都是一样的,时间并不可以管理。但我们可以管理自己,我们可以提升单位时间的工作效率、减少无效的社交和链接,就等于我们腾出了更多的时间。所以,我们并不是没有时间读书,也不是没有管理好时间,而是没有管理好我们自己。

    第三:没用处。读书没有用,这是不读书最直接、最赤裸裸地理由。

    特别你会遇到一些有钱人,他会大声地告诉你,我没有读过几年书,照样能赚很多钱,而且那些读书人,读很多书的人,都在为我打工!读书无用论,现在依然充斥在我们耳边。

    为什么会出现读书无用论?从宏观处看,有“高等教育”和“市场需求”的断裂。我们都知道,大学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市场对人才也极度的渴求。但问题在于,大学里的老师,大多数是博士生毕业后留任的,他们一直生活在象牙塔里,主要的任务就是做学术研究,和市场并没有过多的链接,大部分老师培养学生的方式,也希望学生能够跟着自己好好的做研究,做学问。而80%以上的学生毕业后不会继续留校做研究,他们最终要走向市场,而市场更需要一个懂得统筹、协调,有组织力、有学习力、有创造力能够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综合型人才。所以,当我们大学毕业进入社会,很多人会发现我们在大学学的东西,工作后根本用不上,或者理想的状态和现实差距很远,这时我们就会产生心理落差。当很多人将这种负面的情绪传达出来,形成了一张无形的大网,我们就陷入了集体的迷失。

    从中观处看,有“工作”和“学习”的断裂。我们很多是职场中人,我们白天上班,晚上或其他时间充电,但是我们时常发现,我们所看的书和工作并没有太大的关系。比如我们2018年同读的《今日简史》,尤瓦尔·赫拉利就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着科技颠覆、生态崩溃和核战争三大挑战。提出了“国家”这一身份认同已不足以应对今天的挑战,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独立解决全球性问题。人工智能和生物技术正在颠覆原有的社会结构和分配方式,数据成为最重要的资源。就此讨论我们该如何规范数据的所有权?讨论能否建立起一个维护人类自由、平等的全球社群?等等这些关乎人类命运的大议题?但,这些和我们的工作似乎没有半毛钱关系?

    从微观处看,有“知道”和“有用”的断裂。2018年我们同读了瑞·达利欧的《原则》。出版商在《原则》的扉页上如此写道:“瑞·达利欧在这本书中分享的生活和工作原则,帮助他从一个普通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成长为我们这个时代最成功的人士之一——任何人运用这些原则也都能达成自己的人生目标。”这部《原则》,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共记录了瑞·达利欧500多条生活和工作原则,涵盖范围很广,有些理论也很晦涩。但假使所有的原则,都装进我们的脑里,我们对每一条原则,都能够倒背如流,我们真的就能够运用这些原则实现弯道超车,走向人生巅峰吗?这也未必,就好像打乒乓球,就算我们了解了打乒乓球的规则,懂得如何应对对手的任何一种打法,我们也深信不疑能够把对手发出的球给接住,并漂亮的挡回去,但是,我们始终是个“吃瓜群众”,我们连进场的资格都没有,我们只能远远地站在场外,骂那个犯低级错误的球员。瑞·达利欧是个普通的中产家庭的孩子,但他依然是个中产家庭的孩子,在良好家庭背景的熏陶下,9岁就学会投资,这个起跑线,已经远远的把很多人抛在身后。又好比,我们都知道巴菲特有著名的“城墙”、“护城河”、“滚雪球”等投资理论,但关键我们没有钱,我们大多数人领着一份工资,还靠这份工资供房、供车、供老人孩子,我们没有多余的闲钱去搞投资,所以,即使我们找到了很湿的雪和很长的坡,我们也不敢滚下去,最多是内心祈盼降落在身上的雪多一些。但即使是巴菲特本人,让他来中国投资A股,也不见得他能够做出多漂亮的成绩。因为在理论的背后,有着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投资环境、个人信仰、制度设计的种种不同。

    所以,并不是读书没有用,只是在读书和现实生活之间,存在着断裂。这种种断裂,让我们对读书失去耐心和希望。只有当我们能够清醒的意识到我们和这个世界交互的本质的时候,当我们不再盲目地相信读任何一本书就能够带来思维迭代、改变现状、改变生活时候,当我们不再毛毛躁躁地以为读几本书就能快速变现的时候,我能才能够心平气和地把书读下去,把生活继续下去,把我们长年累月积累的知识打碎、重构、组合,构建出我们独一无二的思维体系,我们才能更好地和这个世界去交互,去弥合这个断裂。所以,不是读书没有用,而是我们还没有走到那个产生巨大复利的时光口。

    第四:没动力。这是不读书,最无奈的一个理由。

    之前,我们的后台有位游客留言,他说他平时工不算忙,每天空闲的时间不少,知道读书有用,对读书也很感兴趣,每年年初,他都会给自己罗列一下全年要读的数目,然后一次性去买下来。结果到了年底,书架上的一塌书只拆过一本,其他的还原封不动的躺在那里。而且,拆开的那本书,也压根没有读完,因为没有形成一种持续阅读的动力,看着看着就不想看了。

    没有持续阅读的动力,估计是很多人共同的痛点。读书,如果纯粹靠打鸡血,每天给自己灌鸡汤,喊口号,那是不能长久的。为什么我们没有持续阅读的动力呢?我想原因有三。

    其一,不知道如何筛选和承接优质资源。一方面,每一年都有海量的图书涌入市场,每天都有海量的信息出现在互联网。但问题是,信噪比太低。信息很多,但噪音也很大,粗制滥造的信息一多,我们防不胜防,接触多了我们会对优质内容的存在、对优质阅读产生怀疑、甚至是失去信心。另一方面,即使面对很多优质的资源,我们也不知道如何去吃透它,转化为我们自己的东西。当一个大咖给我们列出了一份书单,我们急急忙忙冲进去了,结果却发现自己根本招架不住。海鲜虽好,但同样会让一些人产生过敏反应。就如同我们2018年同读的《规模》,杰弗里•韦斯特,这个世界顶级理论物理学家,他融汇了生物学、物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跨学科知识,阐释制约生命与死亡、城市化的扩张、公司寿命的决定因素,揭开复杂万物生长背后的简单的规模法则。很厚重的一本书,虽然最后我们通过深挖资源、对比学习、持续讨论等方式,渐渐地理解韦斯特所阐述的规模法则。但他毕竟是一个优秀的球员,他发出的那个球,速度很快、穿透力很强,刚开始的时候,我和很多小伙伴都没能够接住。

    其二,缺乏可输出的范例。我的一位长辈曾经告诉我,他说,读书就像是吃大餐,只要你坐到桌子上,只要你要慢慢地吃,慢慢地享受,你的味蕾自然而然会去触碰各种不同的味道,从而引发你周身的舒畅,肚子自然而然会饱,你并不能因为追求最终吃饱的状态,所以狼吞虎咽,结果却不知道自己在吃什么。只要你拿起一本书,认认真真去读,随文入观,去了解文字表面的意思,去了解文字背后的思维框架,去了解这个框架后面那个活生生的作者和他的时代,知识的获取,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并不能因为追求最终想获取的东西,而忽略了读书的乐趣。这个观点,给我带来很大的震撼,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用这个观点来指导自己读书,慢慢去积累和沉淀,受益匪浅。但后来我发现这还不够,因为我们身体是一个大机器,食物进入体内,构成我们身体的各个构件会自动运行,把食物消化分解,把有用的转化为能量,把无用的排出体外,这样每天进进出出的循环,维持了我们生命的正常运转,使我们每天精神充沛、斗志昂扬。但是读书是一个线性的过程,我们每天摄取大量的信息,存储到大脑,如果没有及时的输出,我们就没法检验这些信息对我们自身而言是好的还是坏的。因为我们和世界交互的方式是解决一个个实际问题,只有把信息成功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时,我们才不会困惑、不会迷茫。没有持续的输出,就不会形成迭代。但是我们身边缺乏具有可循环的输出范例。

    其三,缺乏多维度思维。前两周,我和家人去吃酸菜鱼,那家酸菜鱼做得很不错,一大锅酸菜鱼里面有生鱼片、莲藕片,有豆干、酸菜、金针菇和其他佐料,它们按照一定的量混合在一起煮,就成很爽口的美食。吃着酸菜鱼的时候,我就想起我们2018年读过的《爆裂》一书讲到的“多维度”竞争。是说一个拥有多种语言知识系统的人,肯定比只懂得操作单一一种语言知识系统的人更具优势。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具有“多维度”的竞争力。比如有人专业技术很强,但协调能力差,有人在合成生物学领域有重大建树,但在整合资金时却有缺陷。所幸在这个时代,我们每个个体都不是孤立的,一个更多元的圈子会让我们所有人都获益。当各个领域的人才汇聚在一起,创造出的价值就远远大于实体相加之和。我们读书缺乏多维度思维,一方面可能是我们只读自己感兴趣的一类书,并没有尝试着拓展开来,有时会产生一种独学则无友的孤立感。另一方面可能是我们没有将自己融入到一个多元化的圈子里,没有尝试着去链接四面八方的知识结点,来形成一个新的知识维度,从而让知识凝聚出力量。

    所以,不是读书没动力,而是缺乏读书的系统思考。当我们具备了读书的系统思考,我们就能自终而始,站在远处、站在一年后、两年后回望现在,我们就会审慎的去筛选和承接每一次优质的阅读资源;我们就能找到可对比的输出范例,来设计我们阅读的循环体系;我们就能把学过的任何一门技术、基础学科、任何一种知识,当成煮酸菜鱼的一种佐料,让它在时间的大锅里慢慢熬,最终就能端出一锅叫思想的美食;我们就能打破自身思维的壁垒,融入多元的圈层,去链接无限的可能,形成更多的竞争维度,当我们链接在一起,就会呈现出一场爆炸式的知识盛宴。

    总的来说,大多数人不读书,是因为没兴趣、没时间、没有用、没动力这四大类问题,表面上看来,好像确实如此。但是,经我们这样一分析,却又发现这些统统都是伪命题。

    我们不读书的真正原因,一是我们不知道要用什么方式去激活读书这个兴趣;二是我们没有管理好我们自己;三是我们还没有走到那个产生巨大复利的时光口;四是缺乏读书的系统思考。

    这前后两个一对比,就让我想起一个网络热词,叫“细思极恐”!很多表面上看起来是对的观点,而且被普遍接受、认可的观点,只不过是因为我们自身不愿意主动、深入思考,随意拿着大众的、集体的错误思维来代替自己的思维,还以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就是合理的、正确的。更可怕的是,我们还用这种观点去指导自己工作和生活。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原本我们都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化特征,但因为我们工作后,进入到某个固定的群体,如果我们没有继续保持阅读和思考,不主动的去进行认知迭代,我们所有个性都会被这个群体所淹没,我们的思想立刻就会被群体的思想所取代。



    《半亩荒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们不读书的N种理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msxr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