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定要给孩子过一个有仪式感的儿童节?
世界名著《小王子》里面有一句话给出了很好的解答:
仪式感,它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在每一个平凡而重复的日子里,儿童节便是那特别的一天。
这一天,是孩子的专属节日,她可以单纯的做一个小孩,也可以尽情地享受父母的关注和宠爱。
一个满满仪式感的儿童节,便是父母对孩子爱的最好证明。
心理学家戴维·埃尔金德说:
“孩子们最需要知道的是,他们对父母很重要,无论发生什么,永远都被爱包围。”
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很多人生的重要节点常常是转瞬即逝,父母越把孩子期待的事情当成仪式来完成,越能滋养孩子一生。
儿童节最该给孩子的仪式感,藏在这5件小事里。
只要愿意,每位父母都能做到。
1. 一次全身心的陪伴
曾有记者对某小学一至五年级的学生,进行了一次儿童节问卷调查。
半数以上的学生都表示希望儿童节能在父母的陪伴下度过。
“最希望爸爸妈妈能够陪我过节。”
“只要有爸爸妈妈陪我,不花钱买东西我都非常开心。”
“什么礼物都行,不要礼物也可以,只要爸爸妈妈陪着我就行。”
......
一字字、一句句都是孩子发自内心的呼唤,更是对父母陪伴的渴望。
所以,父母无论工作有多忙,也请在儿童节这天抽出一段时间,哪怕一个小时陪伴孩子。
这段时间放下手机、抛开工作,全身心倾注在孩子身上,陪孩子做个亲子游戏、看场电影、逛公园......
只要是与父母共度的时光,都会悄悄潜入孩子的记忆,变成他一辈子的甜蜜回忆。
2. 给孩子写一封信
有位网友说,从女儿上幼儿园起,每年的儿童节都会给女儿写一封信。
女儿小时,不识字看不懂书信,同事就把信的内容一字不落地读给女儿听。
女儿越长大,越期待妈妈给她写的信。
信里有感恩、有期许、更有深沉的爱。
看到女儿读信时上扬的嘴角,以及发自内心的“谢谢妈妈”,她比任何时刻都幸福。
每年儿童节为孩子手写一封信,是她做的最正确的决定。
村上春树说:
“如果没有这种小确幸,人生只不过像干巴巴的沙漠而已。”
父母给孩子写一封信这个小惊喜,就是给孩子特殊的小确幸,足以滋润和丰盈孩子的内心世界。
儿童节的书信,不只是一个物件,是念念不忘的回响,更是被放在心尖上的惦念。
3. 为孩子制作一本相册
网友@凌小姐,从出生开始,每年的儿童节,妈妈都会精心挑选出100张照片,然后排版制成纪念册。
从呱呱坠地到牙牙学语、蹒跚学步,再到第一次上幼儿园、上小学,再到练习舞蹈,埋头读书……
每一个成长时刻,都被拍照定格,串连成画。
每年的六一,因为妈妈的精心准备而变得意义非凡。
她说:“每次翻开这些相册,我都能感受到妈妈对我满满的爱。”
尹建莉老师说,家长稍稍花一些心思和时间,就可以让孩子有不同凡响的经历,让他的生活和世界焕发出奇异的光彩。
过六一的意义,从来不在于礼物本身,而是给孩子美好的童年留下清晰的印记。
让孩子真真切切感受到,父母的用心和用情。
4. 陪孩子做一件他喜欢的事
田亮曾在微博里晒出六一儿童节的计划,去快乐运动,陪女儿森碟度过一个她想要的儿童节。
女儿爱运动,田亮就陪她运动。
森碟挥动网球拍,动作娴熟,目光坚定。
即便头发已湿透,汗水顺着脸颊滑落,也丝毫没有停歇的意思。
田亮还在微博配文:“每一次挥拍、每一个跳跃,都是她的不断成长。”
字里行间尽是对女儿满满的宠爱。
父母允许孩子做他喜欢的事情,不需要过多的言语,默默支持就很好。
5. 让孩子安排一次全家出游
哥伦比亚大学神经学家乔纳·莱勒说:
“旅行是很好地培养局外人思维的场所,在旅途中拓展我们生活广度的起点。
让我们放下熟悉的一切,去探索和认识未知的世界。”
旅行不仅可以让孩子开拓视野、增长见识,更是他们与自然链接的最好方式。
尝试让孩子安排一次短期出游,策划力、忍耐力,责任感都会在此过程中得到提升。
每次出游,都是孩子荡涤心灵的契机。
《时代周刊》里有一句话:
“孩子们都喜欢不期而至的惊喜,但对可预测的,能期盼的家庭活动更是记忆深刻。”
儿童节的出游规划,让孩子收获对儿童节的憧憬。
这份憧憬,其实是孩子对生活热爱的一种直观表现。
无论长多大,无论走到哪,孩子都能记得童年时那份独特的感觉。
德国作家洛蕾利斯在《我们为什么需要仪式》一书中说:
有仪式感的人生,才使我们切切实实有了存在感。
不是为他人留下什么印象,而是自己的心在真切地感知生命,充满热忱地面对生活。
孩子一天天在成长,童年一点点在倒数。
儿童节的仪式感,便是父母对孩子爱的表达,更是给予孩子穿越人生阴霾,看见生活之光的力量。
愿为人父母的我们都能珍视儿童节这个契机,用心陪伴,使亲子关系更加融洽。
多年以后,孩子回望童年,记住的,回味的,感动的,必然是这些被父母关爱的幸福瞬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