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书籍:【墨菲定律】
阅读章节:1.人性的弱点和优点
微信读书:P1-38(引号为原文引用)
“二八法则来解释:通常我们所做的工作80%都是无用功,只有20%是产生收效的。如何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二八法则告诉我们,要把主要精力放在20%的工作上,让其产生80%的收效。
奥卡姆剃刀定律认为,在我们做过的事情中,可能绝大部分是毫无意义的,真正有效的活动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它们通常隐含于繁杂的事物中。找到关键的部分,去掉多余的活动,成功就由复杂变得简单了。
平庸一生?这个问题可以用马蝇效应来解释和解决。马蝇效应认为,没有马蝇叮咬,马就会慢慢腾腾,走走停停;如果有马蝇叮咬,马就不敢怠慢,跑得飞快。也就是说,人是需要一根鞭子的,只有被不停地抽打,才不会松懈,才会努力拼搏,不断进步。这根鞭子是压力,是挫折和困难,是危机意识。这一解释不仅适用于个人,同样也适用于企业管理。
一件标价100元,另一件标价1000元,反而1000元的那件商品畅销?这个问题可以用凡勃伦效应来解释。凡勃伦效应认为,一件商品的价格定得越高,就越能受到消费者的注意与青睐。其实,消费者购买这类商品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直接的物质满足和享受,更大程度上是为了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凡勃伦效应同时告诉我们:不要被事物的外表所蒙蔽,要警惕事物的华而不实,防止花费与收益出现严重偏差。
巴纳姆效应来解释:人常常迷失在自我当中,很容易受到周围信息的暗示,并把他人的言行作为自己行动的参照,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也就是说,算命先生所说的话一般是共性的,即这些话对谁说都能有一定的准确性。人在那种特殊的情况下,就会在无形中把被说中的部分扩大了,所以会感觉很准。对此,巴纳姆效应告诉我们:要认识你自己,要相信你自己,树立科学的人生观,才不会被一些骗子所迷惑。
皮尔斯定理:意识到无知,是知道的开始
在古希腊雅典的一个神庙里,有一道神谕,说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是苏格拉底。而苏格拉底却说:“我唯一知道的事,就是我什么也不知道。”之所以说苏格拉底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是因为他意识到了自己的无知。
孔子曾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还说要“不耻下问”。正是意识到自己的无知和拥有不耻下问的精神成就了孔子。
美国历史上颇有作为的总统——林肯也是如此。他说:“每个人都可能做我的教师。”正是这种态度,让他不断积累知识,让他不断增强能力,最终成为美国的总统。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修身放在最前面,就是因为这是以下几项的前提和根本。
活到老学到老,学无止境。不要让自大阻挡你前进的步伐。又有言曰:“大智若愚。”那些真正有大智慧的人,从不自以为是,而是处处都以“无知”的面目示人。
作为“五霸”之一的楚庄王认为,这正是攻打越国的好机会,于是就要出兵讨伐越国。这时,有一个名叫杜子的人前来劝阻。
目前,楚国兵弱政乱的情况与越国不相上下,而您还要出兵攻打越国,难道您就看不到自己的不足吗?”听了这一席话后,楚庄王立即取消了攻打越国的计划。
晕轮效应:不要像看“日晕”一样看世界
爱屋及乌”
中国有句古话叫“爱屋及乌”,意思是如果爱一个人,连他家屋上的乌鸦都会喜爱。乌鸦是“不祥之鸟”。
无论在人际交往,还是认识事物时,人们常从对方所具有的某个特性而泛化到其他有关的一系列特性上,从局部信息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即根据最少量的情况对别人或其他事物做出全面的结论。这实际上是个人主观推断泛化和扩张的结果。在晕轮效应影响下,一个人或事物的优点或缺点一旦变为光圈被扩大,其缺点或优点也就隐退到光圈的背后,被别人视而不见了。
“情人眼里出西施”,说的是为爱慕之情所迷惑,觉得所爱女子无处不美。黄庭坚的诗“草茅多奇士,蓬荜有秀色。西施逐人眼,称心最相得”,便是由这句古话而来的。
心理学家认为,这种效应是由知觉者的情感引起的、对他人的一种主观倾向。由于我们在知觉他人时有一种情感效应,我们对他人的评价就容易出现偏差。这一偏差表现为当某人或某物被我们赋予了一个肯定的、令我们喜欢的特征之后,那么这个人就可能被我们赋予许多其他好的特征。反之,如果某人或某物存在某些不良的特征,那么,我们就会认为他其他的一切都是坏的。后者被称为“坏光环效应”,也被形象地叫做“扫帚星效应”。正所谓“一好百好,一恶百恶”,在生活中,“晕轮效应”与“扫帚星效应”经常发生,这些都是人类一种奇妙的内心反应。
麦哲伦是如何利用晕轮效应成功地获得西班牙国王卡洛尔罗斯的帮助。
在认识或接触其他人和事物的时候,晕轮效应的负面影响会给人的心理带来很大的障碍。
通过普希金的故事,我们要明白,在现实生活中,千万不能让“一俊遮百丑”蒙蔽了我们的双眼和理智。对一个人或事物,不要急于下判断,不要以偏赅全,要做全面的了解,避免“晕轮效应”的偏差。
正如著名文学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言:“倘若你想征服全世界,你就得先征服自己。”请辩证地对待我们心中的“光环”,理性地走出精彩的人生!
控制错觉定律:我们总是会“自信地犯错”
涉及心理学上的控制错觉定律,即对于彩票等非常偶然的事件,人们也以为自己的能力可以支配。但客观上来讲,偶然性的事件是受到概率支配的。
这可能是由于日常生活中的主要行为都能靠我们的努力和训练加以控制,所以就将这种意识错误地推及所有事,包括那些偶然性事件。
我国古书《列子》中曾有这样一个有趣的记载:
孔子东游,见两儿辩斗,问其故。
飞行员在海上飞行时,海天一色,找不到地标,经验不够丰富者往往因分不清上下方位,产生“倒飞错觉”,造成飞入海中的事故。
客观上,错觉的产生大多是在知觉对象所处的客观环境有了某种变化的情况下发生的;主观上,错觉的产生可能与过去经验、情绪以及各种感觉相互作用等因素有关。
同时,外在因素也会引起我们的错觉。
研究错觉的成因有助于揭示客观世界的规律。
一方面,可以通过控制消除错觉对人类实践活动的不利影响。例如前述的“倒飞错觉”,研究其成因,在训练飞行员时增加相关的训练,便可有助于消除错觉,避免事故的发生。
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利用某些错觉为人类服务。人们能够通过控制错觉来获得期望的效果。建筑师和室内设计师常利用人们的错觉来创造空间中比其自身看起来更大或更小的物体。”
皮尔斯定理,意识到无知,是知道的开始。学识渊博的人会越觉得自己无知,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那种人才会觉得自己知道的很多,无知限制了他们的视野范围;学习知识就想在画一个圆,学习到的知识是圆的内侧。未知的知识就像圆外,圆面积越大,周长越长,你认识到自己未知的知识也就越多,才会催人奋进。人要有空杯心态,才能学到东西,认识自己的无知,通过不断地反省,才会成长。
晕轮效应,没有任何一种人际关系,是靠简单的外表就可以维系的,无论友情,还是爱情,能够深入人心的,必定是彼此之间的某些契合点,而对这些情感的依附度,大抵源于自己内心潜藏的记忆或者感触。
控制错觉定律,人生每一个目标点就向马拉松的终点42.195公里这段路途中不能只靠努力和坚持就能到达终点,过程中的战术,适当的能量补充也很关键。自以为主观想法却忽略了客观的事实,错觉定理有利弊,有时候需要避免,有时候还可以加以利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