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刺杀小说家》刺杀了谁?

《刺杀小说家》刺杀了谁?

作者: 吾家栋梁 | 来源:发表于2021-03-06 11:03 被阅读0次

今年春节档里,《刺杀小说家》是我个人很关注的一部,从目前的票房数据(9亿+)来看,这部国际水准特效加持的悬疑奇幻剧可以说连收回成本都无望了(网上查了一下,片方分账比例37%,据说投资7亿左右,也就是说票房至少要来到20亿才能赚钱)。

其实,票房失利原因一般都是多方面的。比方说大鱼的绞杀,《唐探3》和《你好,李焕英》依靠排片和口碑营销就分去了80亿+的票房,剩点虾米给小鱼吃,数据当然不会好看。比如说题材和档期问题,《阿凡达》之后,中国观众经历了十年的好莱坞特效轰炸,审美疲劳加剧,加上春节是合家欢仪式感至上的时段,《刺杀》光是片名就不讨好,家里老人一听就皱眉,家长也怕教坏小朋友,自然难以吸引到家庭受众。

这是外因,内因还是剧情硬伤。相信很多观众看完的第一感受跟我一样,不知道讲了个什么故事。不管有多少大V和媒体去洗地,都不能否认这部影片的情节是不完整的,逻辑是难以自洽的,看来资本还是没整明白,支撑观众走进片场的动力最终还是要讲好一个好故事。

以上都是废话。为了弄清楚来龙去脉,我翻看了同名原著——双雪涛的小说集《飞行家》。原文风格似乎刻意模仿日本轻小说,语言晦涩,结构散乱,情节奇诡,阅读体验并不过瘾,留白之处太多以至于需要脑补的地方不少。电影剧本明显在尊重原著大纲的基础上做了大量情节修补和逻辑完善,坏就坏在这里。

人是重视“合理性”的动物。当合理性严重不足的时候,人脑会加戏弥补这种不足,同时在心理上说服自己;可是当合理性不够完善的时候,人脑反而会产生质疑,到处挑刺儿,让合理性更趋近完美。具体到《刺杀》,小说版本就像一张写意山水,留白之处读者自会根据自己的经验习惯去脑补,去完善合理性,并且一人一个版本,都能说服自我;电影版本却给了观众一个明确说法,但这个说法不仅不能自圆其说,也很难符合每一个观众的心理定式,这就好像一张素描,有人觉得这里不好,有人又觉得那里不像。没有了留白,强行给出一个合理性,反而会因为不够完美,而遭致人脑的集体反抗。

所以说,电影版本的失败在于情节处理方式的不当,这也是无可厚非的,毕竟小说是完全私人化的体验,越晦涩反而越显高深,越容易形成个人观感;而电影则必须迎合市场大多数观众的理解水平,要给出完整易懂的故事线,主题或者情节如果太过晦涩,票房必然难保。

那么,《刺杀》究竟讲的是什么?其实小说和电影在主旨上倒是一致的,我认为它讲的是希望和相信这两个概念,希望是目的,相信是手段,其实也是同一个概念。

小说家(路空文)的希望就是把小说完成,刺客(千兵卫/关宁)的希望则是找到失散多年的女儿,大Boss(“老伯”/李沐)和下属(律师/屠灵)的希望是杀了小说家,不让小说完结。你看,多重矛盾关系的连接点都是希望。而推动剧情走向的则是相信,Boss相信杀了小说家,自己就可以保命,于是雇佣了刺客;小说家相信自己可以完成小说,甚至认为刺客出现就是上天派来助他完成小说的;刺客相信帮助小说家完成小说而不是杀了他,可以直接或者间接解救自己的女儿;最妙的是在电影版中设置的屠灵这一角色,作为大boss的助手最后居然选择相信对手,反杀了自己的老板。你看,推动矛盾走向解决的,最终都是每个人愿意选择相信谁,或者相信什么。

《刺杀》里的隐喻很多,这要看观者如何解读。反派boss——“赤发鬼”的形象是比较固定的,很多人觉得它代表了资本,其实我更倾向于它代表了政治和经济上的既得利益集团。赤发鬼从前辅佐皇帝,是个得力的大臣,后来架空皇帝,等到皇帝死后,开始玩弄权术,杀死兄弟久天,镇压人民,挑拨京城各坊互斗,最终把自己变成一个受万民膜拜的神。这种依靠权谋、心无善念的造神运动,也是一个逐渐脱离人性的过程,创造出来的只可能是一个伪神,而非真神。是不是很像那个屠龙少年的寓言?打败了恶龙的少年,最后却变成了那条恶龙。赤发鬼所代表的,无疑是那些违背了初心的政客、商人、各界精英分子,他们来自于人民,爬上了高位后却反过来,成为了人民的对立面;而他们背叛、剥削、压迫人民的方法之一,就是造神,把自己摆到神坛上,这样就没有人敢于反对质疑他们的权威性。

刺客该怎么解释?我认为他代表了社会当中沉默的大多数,过着平凡的生活,在遭遇到打击和挫败的时候,为了自保自救也愿意付出某种违背良心的代价,但大多数人在这个过程中会摇摆、会不安、会自省、会抗争,所以他们是有希望的,是引导社会整体走向何方的未知数。大概是生怕这种拋家弃业的边缘人设定不够给观众代入感,编剧又加入了屠灵这一角色,更能说明精英阶层的两面性,为恶可以成为权贵的打手,为善也能成为百姓的救星。

小说家呢?我认为他代表了希望和相信本身,他因为怀抱着不切实际的希望而不见容于社会,他相信不计代价也要写完小说,却因此遭到恶势力的疯狂绞杀,这恰恰是现实对梦想有力的反讽。小说家本身就是人民的一份子,因为某种因缘具有了破坏“体制”的能力,必然遭到建制派的讨伐,是扼杀还是保护这种希望,就取决于以刺客为代表的大多数的“我们”如何选择了。

当然,往小了说,你也可以把这部影片浓缩为一个人的心灵图景。人在平凡而漫长的一生当中,有时可能是赤发鬼,有时可能是小说家,但更多的时候,我们可能只是刺客,是向现实低头,为利益妥协,还是勇敢豁出,不平则鸣,决定了在这部小说或者影片的尽头,是伪神堕落,还是人性胜出

在这个实用至上、现实为王的时代,希望是奢侈的,相信是稀缺的,正因为奢侈,正因为稀缺,人们更不要轻易放弃。任何时候,都应该抱有希望,在看不到希望的时候,选择相信既是一种突破困境的勇气,更是一种自我救赎的高尚。

这就是《刺杀小说家》想带给我们的珍贵思考。

双雪涛小说集《飞行家》

相关文章

  • 《刺杀小说家》刺杀了谁?

    今年春节档里,《刺杀小说家》是我个人很关注的一部,从目前的票房数据(9亿+)来看,这部国际水准特效加持的悬疑奇幻剧...

  • 《刺杀小说家》观后感

    这个片子我期待已久,看题目我就很想看,刺杀小说家,为什么要刺杀小说家?小说家是谁?谁去刺杀小说家?这对于一...

  • 谁刺杀了肯尼迪15

    第15章:组建内阁 文/弧度度 此次选举中,有64.5%的选民参加了投票。在总共6883.7万张选票中,约翰.肯尼...

  • 谁刺杀了肯尼迪17

    第17章:内政外交 文/弧度度 肯尼迪在参众两院厮混14年可不是白混的,这起码让他领悟到:总统在外交比在内政上更具...

  • 谁刺杀了肯尼迪5

    第五章:菜鸟当家 文/弧度度 一直以来,我们总觉得美国总统才是世界上最有权势的人物,但是实际上,他的权力却不得不受...

  • 谁刺杀了肯尼迪11

    第11章:当选众议员 文/弧度度 1944年,对于肯尼迪家族来说,发生了几件非记录下来不可的大事。 1944年1月...

  • 谁刺杀了肯尼迪14

    第14章:问鼎白宫 文/弧度度 1956年6月,杰克获得哈佛大学的荣誉学位,却在8月份民主党内的副总统候选人提名中...

  • 谁刺杀了肯尼迪19

    第19章:作战计划 文/弧度度 肯尼迪上任两天后,中央情报局便敦促他对古巴采取行动。 在号称美利坚第一号间谍、资深...

  • 谁刺杀了肯尼迪12

    第十二章:竞选参议员 文/弧度度 1948年11月5日,杰克再次当选众议员。关于美国的竞选是否公平,当事人自己最有...

  • 谁刺杀了肯尼迪13

    第13章:那就结婚吧 文/弧度度 美国众议院令杰克感到失望,那么参议院的情形是否会好些呢?我们不妨听听美国人自己怎...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刺杀小说家》刺杀了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mvjq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