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内政外交
文/弧度度
肯尼迪在参众两院厮混14年可不是白混的,这起码让他领悟到:总统在外交比在内政上更具决策力,可以通过在处置国际事务中的优异表现来为自己加分、提升在民众中的形象;一旦民意站在总统这边,他就有可能利用这点对自己的提案在两院的通过施加影响。噢,多么痛的领悟!凡事慢半拍是民主制度的一大短板,对手们往往会利用这一点快速出招,打得他们措手不及。美国人从来没有主动站在正确的一边,非要等到被打痛了、逼急了才会进行全面的反思与反击。
虽然民主党在众议院中以262:173——领先共和党89个席位喜获多数党地位,但是其中来自南方各州的101名民主党议员与坚持保守理念的共和党人更合拍,在诸多议题上都会成为“激进政策”的反对者。如何扭转这一颓势?肯尼迪决定联手众议院议长萨姆.雷伯恩改组众议院议事规则委员会。
众议院议事规则委员会决定着某项提案是否能提交到大会上进行表决,而当前这个委员会恰恰控制在保守型南方议员——来自弗吉尼亚州的霍华德.史密斯与密西西比州的威廉.科尔默手中。如果他们认定总统的提案不符合议事章程,就会将其搁置。所以,肯尼迪与国会博弈的第一步就是改组这个委员会,将其成员由12名扩增至15名,安插至少两名激进民主党人进去。这道理如同今天的民主党人威胁共和党人要将最高法院的大法官由9名增至15名,反正民主党已经学会了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损招——规则是用来约束保守派的,对激进派无效。民主党最擅长的,就是以“改革”的名义反改革。他们的所谓“超前”,主要集中在男女同厕、大麻合法化、男变性运动员参加女子运动等让文明人回归原始人的方面。最终,该提案以217:212通过。
肯尼迪上任后颁布的第一号行政命令是为400万贫困人口供给双倍的粮食。此后,他与他的内阁成员们就像上紧发条的机器人一样高速运转起来,每天工作12个小时,成为最勤勉的一届。肯尼迪贯彻实施“精英治国”的方略,政府聘用大量主要来自马萨诸塞州剑桥大学的著名学者,顾问团中包括15位罗德奖学金得主、4位历史专家。
肯尼迪的弟弟、新任司法部长罗伯特.肯尼迪后来回顾说:“那些忙碌的日子里,向外界传达的是所有人都在如何催人奋进、砥砺前行的消息,因此我们还以为自己正朝着胜利前进。”别忘了,方向不对,再怎么努力也白搭。
为了提高任内的政绩,安抚“自由派”躁动的情绪,肯尼迪当然愿意以“进步”的面目示人——推动“民权”事业向前发展,但是,他又不愿进一步得罪南方民主党人,因为他们坚定地反对赐给黑人“平等”的权利。就在这两难之中,肯尼迪只能采取循序渐进、迂回侧击的策略——“民权立法最小化,行政措施最大化”。在民权立法很难获国会通过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运用总统的职权来做一些表面功夫。争论无益,行动有效,高明的正直家总是能在一片反对的声浪中用标志性事件来展示自己的锐意进取。
第一步:任命黑人专家罗伯特.C.韦弗为住宅资产经理处主任。南方民主党人一面指责韦弗亲苏,一面还是手下留情给了新任总统一些薄面,勉强同意了他对韦弗的任命,毕竟这个职务无足轻重、无伤大雅。
第二步:成立就业机会均等委员会,联邦政府以身作则,提高黑人雇员在有关部门的占比。为了在国际上塑造美国“人人平等”的形象,肯尼迪还任命黑人克利福德.R.沃顿为驻挪威大使。
第三步,反对解散民权委员会,应约翰.汉纳与西奥多.赫斯伯格两位委员的要求,任命哈里斯.沃德福为民权问题的专职特别助理,保持白宫与民权委员会的畅通渠道。
……
民权难题可以暂缓,兑现提振经济的竞选承诺却势在必行。在美国,无论是民主党还是共和党,都致力于提高美国人的生活水平。所不同的是,民主党倾向于采取高福利刺激政策来达到目的,提高富人的税收去补贴穷人,所以民主党非常受那些渴望不劳而获的懒人追捧;共和党倾向于创造“人人均等”的竞争机会,让美国制造业回流创造更多就业岗位,通过减少税收来为企业纾困,提高个税起征点来减轻中产家庭的负担,可惜这条拯救美国的唯一破解之道却被左疯们运用“政治正确”彻底妖魔化。
肯尼迪既不想通过增加联邦财政赤字的方式来帮助失业人口,也不打算说服保守的美联储主席威廉.麦克切斯尼.马丁降低利率来刺激经济复苏,他对待经济的态度比较审慎、务实。他将施政第一年的目标定为:扭转经济下行趋势,减少浪费,降低失业率,保持合理的价格稳定性……然后再在第二年、第三年逐步扩大美国的生产能力,加大投资公路和邮局的建设,加速支付退税、老人福利和农场补贴,启动城市更新计划……
肯尼迪接棒后的第六个星期,种种迹象表明美国经济非但没有强劲复苏,反而呈现出更加疲软的态势。肯尼迪虽然指示经济委员会制定更大胆的计划,却仍然拒绝采纳国会不会批准、美联储不会认可的过度刺激措施。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利昂.凯泽林曾这样形容肯尼迪:“他在采纳政策时从来不管别的,只考虑对他四年后的连任会产生什么影响”。
令肯尼迪感到意外惊喜的是,从1961年4月份开始,美国经济逐渐摆脱低迷、出现回暖态势。从第一季度到第二季度,GNP有望增长90亿美元;在接下来的15个月内,预计还会再增500亿美元。形势不是小好而是大好,压在肯尼迪心头的一块石头总算落了地。外界评论将这归功于“肯尼迪领导的积极务实的政府取代了前任消极无为的政府”。在媒体的极力鼓吹下,肯尼迪的民意支持率超越罗斯福和艾森豪威尔的鼎盛时期,达到创纪录的82%。
前面已经提到过,在担任议员时,肯尼迪是一个坚定的反苏者,但是在当选总统之后,他对苏联的态度却趋向于“有所保留”。就苏联方面来说,他们宁愿同“绥靖”的民主党人打交道,也不愿同强硬的共和党人“死杠”。
1960年7月,一架美国U2高空侦察机在进入苏联领空侦查时被击落,两位飞行员跳伞逃生后被俘。在此后的6个月里,美、苏双方就此进行多次交涉未果,赫鲁晓夫拒绝释放被俘飞行员。然而,就在肯尼迪当选总统后的第5天,苏联方面就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两名入侵者已被遣送回国。这无疑是赫鲁晓夫送给肯尼迪的一份大礼,释放善意的同时让这位新总统能俘获更多民意支持。
赫鲁晓夫隔空喊话:“美苏两国应逐步消除当前的猜忌和不信任,并培育出象征友谊和实际合作的种子。”肯尼迪则回应:“莫斯科已经为两国的和睦关系清除了一个重大障碍,本届美国政府愿意与真心致力于确保整个人类过上和平与更加丰富生活的所有人合作。”这好比赫鲁晓夫给肯尼迪写了封示爱信“我是真心爱你”,肯尼迪回信说“你能保证不再变心么?”
肯尼迪想与苏联发展建设性关系,但是却遭到了军队中的“中流砥柱派”的阻击。海军作战部部长阿利.伯克将军选择在肯尼迪与赫鲁晓夫互抛媚眼的节点上,给白宫送来了针对美、苏对抗问题的强硬讲话稿。肯尼迪压制了这份讲话稿,并命令伯克收敛自己的嘴。伯克将这个受打压的故事透露给了《纽约时报》,报道的结果导致军事委员会的参议员们纷纷指责肯尼迪:“你怎么能封一位将军的爱国之口?”
尤其是当新任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披露“美国可投入作战的导弹数量超过苏联”的信息后,媒体更是感到出奇愤怒,他们可没忘记肯尼迪在竞选时对艾森豪威尔政府的相关指责。肯尼迪不得不在新闻发布会上对此作出澄清:“正在作进一步核实,断定是否存在导弹差距还为时过早。”好在观众们欣赏新总统的魅力,对他的这些“可以原谅的小谎”一律忽视。这一点不由让我们联想到当下的美国左媒,他们对伪造的川普通俄门事件紧咬不放,却对希拉里证据确凿的邮件门事件避而不见。胡闹加忽视,美国怎么能变好?
为了抗衡苏联在第三世界的影响力,肯尼迪决定组建“和平队”——选派美国优秀青少年去帮助不发达国家,满足他们对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但不得介入外交宣传或意识形态领域。从这些方面我们不难看出,肯尼迪是个有着理想主义倾向的政客。官僚们从来不在乎你为他们的国民送来了技术,只在乎你有没有给他们送银子,所以每次联合国投票他们都会一边倒地支持苏联、反对美国。
自上任以后,肯尼迪一直处心积虑地想与苏联人签订一份“禁止核试验协定”,这导致他与军方的“主战派”——主张发展全面领先武器进行武力遏制潜在挑战者的军中大佬们的关系进一步紧张。陆军参谋长、总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莱曼.苏莱曼尼将军,海军作战部部长阿利.伯克将军,北约指挥官劳里斯.诺斯塔德将军,空军参谋长柯蒂斯.勒梅将军,战略空军指挥官托马斯.鲍尔斯将军……并未改变他们一贯持有的强硬态度,并未积极相应“菜鸟当家”提出的“灵活应对”新政策。
事实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与白眼狼签订任何协议都无异于自缚手脚——约束的只会是像美国这种具有协约精神的国家,对苏联这种视契约如无物、潜规则盛行的国家根本不管用。试问这些年,又傻又天真的民主党人与专治国所签订的一系列协议,除了养肥一大群白眼狼外,有哪一款见疗效了?对付流氓,就要用他们听得懂的语言!
令美国人感到庆幸的是,也许是因为赫鲁晓夫的嚣张气焰将肯尼迪逼向了墙角,也许是出于军方的坚持己见让他的“绥靖”受挫,导致他最终还是没能选择“与狼共舞”——叫停提高国防预算案。1961年3月底,他宣布将无懈可击的“北极星”潜艇数量从6艘增加到29艘,潜艇上瞄准苏联的核弹头从96枚增加到464枚;将“民兵”洲际弹道导弹数量从300枚增加到600枚;将接警后15分钟即可起飞的B52轰炸机的数量增加50%……
我们甚至可以想见,倘若美国总统的权力没有受到种种制约,肯尼迪一定会干出更多天马行空——让美国陷于动荡不安的事情来。
(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