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年10月12日
共安排三位老师进行“教育写作”方面的专题讲座。
第一位老师
授课人:闫学 杭州市新华实验小学
授课内容:教育写作,突破教师发展的高原期
2016年秋季浙江师范大学培训笔记(二)老师,你什么时候遭遇教师发展的高原期?又是怎样突破的?
我似乎没有遭遇高原期,但并不是没有迷茫。
高原期与高原现象
对许多优秀教师而言,似乎总有那么一段时期,找不到前行 的方向,也找不到进一步提升的突破口,个人发展似乎停滞了。这种现象被称为教师发展的“高原期”。
原因
高原期其实是阅读缺失的表现
是缺乏自我反思的表现(如果满足于现状,认为自己已经很不错了,就很难突破)
是过于专注教育的表现(视野、格局被封闭。当你听不到外面的声音,看不到外面的世界,你就难以进步。因此,不能把你的生活全部放在教育这一头,要倾听外面的声音。我们学校的老师,到外面游学,看到外面的世界,你会很不一样。)
如何渡过高原期
写作,向上的天梯
我教师生涯中最重要的一次遇见
一本书,一个人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影响表现在两方面
树立了一种关于教育的信仰(让我们知道了一个好老师是什么样子,一个好学校是什么样子,好的教育是什么样子。)(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学苏霍姆林斯基?)
让我一开始我的教育研究就站在一个比较高的或者比较正确的地方。(从93年起,我就开始写教育叙事。纸上写,电脑写,互联网投稿。)
从教育叙事,走上写论文、课题、随笔等。然后我就开始到处投稿,与许多编辑成为朋友,最后写教育专著。)
读书与写作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双翼
我的教育写作之路
以教育叙事为主的随笔案例的写作(约6、7年时间)(05年出版第一本书《牵到河边的马》,32岁那年发表)
以读书随笔为主的自由写作(遇到好书,一定写读书摘记,约30多万字。)( 这个阶段持续的时间比较长。约10多年的时间)(08年出版《教育阅读的爱与怕》。当你把真诚的心拿出来给读者的时候,你不可能不得到读者的喜爱。)(2011年8月出《教育阅读的爱与怕》的修订版)
以教育研究和反思为主的主题式写作(2009年出版《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站在中国教师的立场去看苏霍姆林斯基。这是一个很好的选题,写书一个好的选题很重要。我必须看到存在的问题,又不能只发牢骚,要试图找到解决的办法。我试着提炼了49个苏霍姆林斯基的核心思想,08年暑假用了2个月的时间去写作。)(我可能不是最聪明的,但一定是最努力的。)(有了好的选题,还要有好的内容。)(始终保持对文字的敬畏感,非常认真。)(人生的发展,你要先自己走,走着走着你会发现不同的风景。后来就有了2010年出版的《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班主任》,寒假20多天就完成了这本书。我自己就没想到我有这样的潜力。每天写作6、7千字。这对脑力、体力都是一种挑战。)(很难想象没有阅读的写作是什么样?没有阅读的教科研是什么样?因此,当写不出东西来的时候,就是到了该大量阅读的时候了。)(把阅读和写作当作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让它像呼吸一样自然。)(从教研员的岗位走下来,就是要接近教学现场。)(昨天,我给工作室的每个学员发一个kindle)(2010年5月出版《我负语文》一书。)(书名中要有教育的元素,能不用副标题,就不用。)(2012年4月,出版《小学语文文本解读》。文本解读是教师的基本功,有什么样的解读,就会有什么样的语文课堂。这本书写了一年半的时间。)(2015年6月出版《给教师的阅读建议》)(写一本书,写到二、三万字的时候是最困难的,但克服自己的懈怠、懒惰。昨天在我的微信公号发表《写作像风一样吹过来——玛格丽特 杜拉斯》)
改变,勇敢的跨越。
走出高原,遇见最美的风景。
第二位老师
授课人:张文质
题目:从写一篇文章到出版一本书
2016年秋季浙江师范大学培训笔记(二)在这个时代,任何一个有思想的人,都是一个抑郁症患者。
一个有追求的人,一直处于高原期。
我与教育,其实是一个偶遇者。我读的是华东师大中文系,毕业后到福建当教研员。其实我都没有长成教研员的样子。我没有参加过命题,没有参加过编写教辅。其实,我在大学的梦想是做一个诗人,作家,能够到一个编辑部。我有漫长的、广泛的自由阅读经历。后来,我遇到了一个重要的人,对我一生产生重要影响。在80年代末,遇到他,每个月有2次的哲学聚会。我闯入他的读书会,是很偶然的。当时条件很差,找一个地方都很难,每次聚会从傍晚开始,一直谈到早上4、5点钟。我的这个老师就是一个河南人,现在在中国人民大学。
93年《教育评论》发表我对老师的访谈,文章中提到教育的三个重要方面。
授受知识
开启智慧
点化、润泽生命(开启“生命教育”,生命化教育)
当时,我是一个诗人。老师对我提出,除了写诗,要把一部分精力放在教育上。现在,我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教育上。
从96年开始,我正式开始写作。我的写作也有三个阶段。
我找到的第一个词,就是“问题”。(比如苏霍姆林斯基,为什么他在中国受到如此追捧?在别的国家却没有。这样想,这就是一个“问题”。)(96年我去学校听课,看到老师的状态,看到教材中存在的问题,我就开始思考。我使用的方式就是“观察”与“回忆”。通过回忆思考,到底是谁造就了我?我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90年代,我就提出了“教育随笔”写作,要把教师写作由论文转向教育随笔。我写出的第一本书《唇舌的授权——张文质教育随笔》,开启了教育自由写作。与此同时,我在写另一本,当我对课堂进行观察,对儿童的生命状态进行观察,我写出了《保卫童年》一书,这本书聚焦于我们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是哲学的思考。我的写作一方面有一种强烈的文学的色彩,另一方面有哲学思考。)
第二个阶段,我找到的词是“生命”。对生命的“成全”,成全一个可能健全的生命。我到学校开展”生命化教育“的研究。我是从落后的学校开始的。我到了河南有很深的感触,看大家的教育自传。我发现很多人童年生活的苦。(你看到奇怪的人,一定有奇怪的理由。)(上一年级《丑小鸭》,让没有问题的学生有问题。每一个孩子都是哲学家,比如孩子问:“为什么天鹅要把蛋下到鸭子窝里?”,再比如问:“天鹅是怎样发现自己是天鹅的?”。)(教师要做一个清澈的湖面,要做一个心地干净的人。)这个阶段,我的阅读是“教育阅读”,是和教育有关的阅读。或者说,是把所有的阅读都转化了一种和教育有关的阅读。这个阶段,首先是“理解”,理解现状;第二点就是“建设”,要以建设者的角色看待教育。光有愤怒是不够的,光有批评也是不够的,要去建设。
第三个阶段,我找到的关键词是“童年”。我发现人的一生童年是最关键的,童年的幸福意味着一生的幸福。童年幸福的家庭,会直接影响到他和周围人的关系,他和儿童的关系。推荐阅读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教育这个职业是需要有生命长度的,是需要经验的。我希望三种人当老师:一是童年生活幸福的;二是身强力壮的,老师也是体力活;三是家里有钱,不用为钱发愁。)(对老师的理解:一是,好老师一定要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二是,一些老师看起来年轻,是因为善于排解生活中的忧伤;三是,看起来像老师,有书卷气。)(让大家写教育自传,是很好的反思。)
从写一篇文章到出版一本书,这是一个过程,这是一个自我发现,确定主题的过程。(当一个人面对一张白纸的时候,就是上帝也帮不了你。)(我写的比较慢,最近出了《教师的微革命》,存在的革命。《生命的见证》,有了另外一个人替你说话,异名者,合而不同,有了一种对话的张力。)(共同体最重要的是合而不同。
第三位老师
授课人:郭德军 出版社
我们的目标是出一本有价值的、精彩的书。
几点建议和需要规避的事情:
主题和内容。第一次出书,很多人想把各种材料都放在一本书里,这是不可取的。因为每一本书的主题是固定。另外,希望一本书既想让老师看,又想让学生看,让家长看,这也是不可取的。书在书店里,是有类别的。因此,内容一定不能杂,不能面面俱到。
书中要有一个普适价值。要有一个理念,在日常教学中要能够提出一个理念,是理念而不是理论。是基于实践产生出来的,对教学能产生指导的。要敢于提出理念,不只是自己过去的总结,更是对以后教育追求的展望,这时候,完全是可以提出理念的。在高原期,要提出一个理念,之后完善这个理念,这个理念就是高原上的一座山峰。这个理念要准确、适中,不能过大。要想大问题,想小事情。理念的提出要从实践的角度提出,要基于每个人的教学实践。
态度要明确,过程要坚持。要把职业需求与精神追求结合起来。写作过程一定是很辛苦的,但是坚持下来的一定会有大的提升。
关于书稿的几个具体建议:
书名的表达。有些书名过于诗意;有一些过于死板;有的过于空,不知所云。书名要有“三个力”:一是,指向力;二是,吸引力;三是,文学力。书名的提炼有几个角度:一是从理念上提名,可以从课题研究中来,但不能用课题题目。也可以从自己课堂特点来。二是从教育效果上来;三是从追求的目标上命名。
目录的章节结构。要有几个意识:一是结构要清楚;二是亮点不突出,锦衣夜行;三是各种目录之间表述不一致;四是各个篇章的容量要均衡,不要偏差过大。
内容与方向。一是基于理念的创作方向,是理念,不是理论。希望大家提炼出自己核心的教学主张、核心的风格。二是基于实践的创作方向。把课堂分类,但绝不是课堂案例、课堂实录的堆积。是把老师们课堂上的精彩课理念化。案例,反思,总结延伸的创作思路。三是叙事类的创作方向。文章里要致夹叙夹议,形成核心思想。
行文。准确性,专业性,文学性。
篇幅。10至15万字之间。
关于引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