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临近,别强迫孩子
----------
王蒙的成绩在班上处于中上游,按照班主任老师的说法,王蒙考取普通高中应该是板上钉钉的事。但王蒙的妈妈仍很担心,今天托人找来《中考制胜100招》,明天又买来《中考必胜法宝》,王蒙每天除了完成学校的学习任务外,还要疲于应付母亲的任务,其结果可想而知,王蒙的中考成绩没有达到普通高中录取分数线。
王蒙的母亲为了孩子能考取普通高中,找来各种各样的练习,希望通过多做多练的方法帮助孩子查漏补缺,提升孩子的成绩,这种想法是可以理解的,但其做法值得商榷,也值得家长们深思。要提升孩子的成绩确实要找准薄弱学科和学科的薄弱环节,进行有的放矢的训练。作为家长,帮助孩子找准薄弱学科不难,但找准学科的薄弱环节很难!通过多做多练的方法帮助孩子查漏补缺的做法更不可取。因为家长所找的练习不可能是针对自己孩子的薄弱环节设计的,达不到帮助孩子查漏补缺的目的。加上目前各类试题良莠不齐、多如牛毛,孩子的精力有限,白天要完成学校的学习任务,晚上要完成家长的练习,孩子疲于应付,又怎能有好的学习效果?查漏补缺应该是学校教师在平时做的事,在中考前,孩子的知识、能力基本上已成定局,家长再怎么补,短时间内也不可能有质的改变,因此在中考前,家长别强迫孩子做这做那,把自主权交给孩子。
时钟一刻不停地在向前走着,分分秒秒地提醒着大家:“中考大战”即将到来。在这个时候,我们怎样帮孩子一把?如何让孩子在中考中取得理想成绩?【重点提醒】
家庭氛围,不要火上浇油
----------
唠叨不休。你的“考试焦虑症”比孩子还重,不但自己失去冷静,还感染孩子。你必须首先保证自己情绪稳定,然后才能去冲淡孩子心中的紧张不安,给他们一个比较宽松的复习环境。
过度照管。你事事过问,呵护备至,不懂得过分的关照会给孩子更大的压力,其实精神上的关心和物质上的关照适度就行了。
期望过高。你了解孩子的实际水平吗?坚决不要幻想奇迹发生,不要给孩子过高的预期。
盲目攀比。如果你总爱旁敲侧击地对孩子说某某某如何勤奋的话,反而会增加孩子的逆反心理。你要做的是把孩子的今天和昨天比较,努力发现他每时每刻的进步。
反差太大。因为孩子要考高中,全家人一反常态,不敢大声说话,走路蹑手蹑脚,这实在没有必要。孩子熟悉的家庭环境不要改变过大,衣食住行都应和原来一样,这样孩子的情绪也可以保持正常。
威逼利诱。你是不是许下了一些很重的奖赏来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要知道这不但不能起到激励作用,反而可能导致孩子心理失衡。
温情提示:
这时候家长的定位应当是:为孩子排忧解难,做好后勤保障。【掌上课堂】
科学用脑让潜力发挥到极致
----------
如何用脑是门科学。有些人喜欢把脑子和身体的活动等同起来,其实不然。比如有人想养足力气第二天干活,事先可以躺在床上休息一下。大脑则不同,到时不能超量付出,事前却要积极休息。
专家和有经验的老师都不赞同考前疲劳战,更认同考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安排学习的办法。在有效利用时间上,很多考生采取了机能转换的办法,即注意学习内容的穿插变换。做完数学念英语,复习完语文看物理,这么做可使大脑管理不同功能的区域得到轮流休息和兴奋,保持大脑的工作高效率。
考前复习讲究最佳时间段。由于每人生活习惯和生理特点不同,最佳的用脑时间也不同。有人喜欢开夜车(俗称猫头鹰型),有人习惯早睡早起(俗称百灵鸟型),还有人全天用脑效率差不多。但从专家统计的结果看,上午9点到10点,下午4点到5点,人的学习效率较好。【课堂延伸】
走出理科复习的误区
----------
误区一:最后冲刺理科少花些时间
有同学和家长认为理科最后时段提高不大了,还不如在文科上多花些时间,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对于成绩优秀的同学,最后除了查漏补缺外,还要保持一定的熟练程度,否则在考试时就会“手生”;
成绩中等的同学正是在最后阶段通过综合练习提高能力的;成绩落后的同学其实在理科上潜力很大,因为考试时基础部分占很大比重,这部分知识通过多看课本、做一些典型的填空和选择题可以迅速提高。
误区二:理科复习就是大量练习
盲目大量练习非常低效.怎样把练习的收益最大化?需注意两个问题:(1)选材。应让老师帮助选择练习题,避免在偏题、繁题上浪费时间。(2)反思。做完一套练习之后要看自己的失分点并总结原因采取措施。
由于知识漏洞失分则要由点及面,查阅课本补全知识,家长要协助再考查基础知识的记忆;由于一类题型方法没掌握,则需要再请老师协助出一些变式题,达到掌握此类题的目的.请记住:一套题后的总结比新做一套题更重要。
误区三:只看不做
会做不代表能做对,从会做到做对有一个过程。不少学生做题,思维上走的路线是对的,但由于运算能力、表达能力平时欠锻炼,就可能造成遗憾的失分。对于实验题、作图题、计算题等平时练习时必须注意过程和规范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