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把《末代皇帝》电影看完之后,激发起莫名的兴趣,顺藤摸瓜的趁周末把溥仪的《我的前半生》这本书也看完了,不知道是溥仪的文笔不行还是这些事情真的很重要,一千四多页,我一目十行,也竟然看花四个多小时,总结就是三个:有意思。
抛开是非对错,无疑,溥仪是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我们很难想像这么一个人是人类历史上拥有非凡经历和传奇命运的特殊人物,令人百感交集。在此之前,对于这个人,我是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只是名字,陌生的是经历,而且心里充满着不屑与鄙夷。看完他的电影和自传,真为自己的无知感到羞愧。讲真,我觉得溥仪这人一生可怜,值得同情。
根据史料记载,爱新觉罗·溥仪,出生于1906年出生,3岁登基。两年后,也就是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2月12日被迫退位,做了3年的皇帝,清朝统治就结束。九·一八事变之后在日本人控制下做了满洲国的傀儡皇帝,年号康德(1934年—1945年),所以又称“康德皇帝”。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8月17日,溥仪在沈阳准备逃亡时被苏联红军俘虏,被带到苏联。1950年8月初被押解回国,在抚顺战犯管理所学习、改造。1959年12月4日接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毛泽东的特赦令并成为全国政协委员。溥仪一生四次结婚,娶过五个女人,最后一次婚姻是在1962年与李淑贤结婚。1967年10月17日,溥仪因肾癌在北京逝世,享年61岁。先葬于八宝山,后迁于清西陵内崇陵(光绪陵)附近的华龙皇家陵园。
《末代皇帝》电影还是最大程度客观呈现了他这一生。
在豆瓣上有一段豆瓣网友影评写得十分好:“在电影里,他痛哭流涕追阿毛、失魂落魄追婉容,但始终追不回那昔日辉煌的时代。他反抗太监偷窃文物、反抗日本傀儡操控,但终究反抗不了自己跌宕唏嘘的命运。文绣冲入大雨,婉容堕入烟楼,青白蛇与红白玫瑰俱凋落,徒留末代君王像失魄的十二少一样老去;日本战败被苏联俘虏直至潜送回国,连自杀都做不到;他做了一辈子囚徒,在紫禁城在满洲国在抚顺管教所。终于买了张观光票,在赤色余晖中蹒跚进入太和殿。须臾一世,只有那皇座下藏着的蟋蟀,还认得他是帝王。”
本应是个王者,造化弄成青铜。
1988年,该片获得第6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摄影、最佳美工、最佳服装设计、最佳剪辑、最佳音响效果、最佳原始音乐等九个奖项。只是,万万没想到这么中国的电影,居然是歪国人拍的。
不得不说,在他的《我的前半生》自传就显得啰嗦与主观,而且意识形态一边倒特别的浓厚,有些令人作呕(你懂的)所以相比书籍,我也更心仪《末代皇帝》这一部电影。
正如豆瓣网友@A-sun:“极惊讶导演对溥仪这个人的解读以至于成就这部电影所呈现的态度,把整个故事说完,尔后留观者独自在唏嘘。那个关于"门"的意象完全表现了溥仪近乎悲剧的一生,作为一个小孩,他却自幼被禁锢;作为一个皇帝,却沦为时代的牺牲品。”
溥仪的命运承载了近半个世纪中国的变迁,进而阐释了人与命运对抗的古希腊悲剧主题。如果说人的一生是不断失去的过程,溥仪无疑是失去最多的,因为他曾经拥有整个中国。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特赦之后的溥仪(或许)成为第一个回家都需要买门票的人,无疑是个巨大的讽刺。不过他也成为在历史众多君王当中能善终的帝王,为中国帝王制划下圆满的句号。
这部电影这个人能让很多少产生同情的共鸣的地方很多,在我看来,最打动我的是溥仪背后其实是折射出我们大多数人的命运缩影:
“皇帝”是所有人追求的梦,但只有“末代”才是大多数人的命。
此时,脑海里浮现溥仪的网络表情包,五、六十岁的他戴副眼镜,目光朝右,鲍牙微露,脸部肌肉呈月牙状,神情像是在跟旁人说话。
下面一行文字旁白:
“拉倒吧,朕的大清都亡了,说这些有什么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