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听到一些朋友抱怨“工作太累了,不想干了”,“好想让生活快乐一点,工作开心一点”,“不想留在北上广深打拼,想回老家过安逸的生活”。
其实经常抱怨的人也会发现,工作并没有因为抱怨而变好,反而影响效率,倍增烦恼。
也有些人说,看了很多心灵鸡汤的文章,觉得想通了,没过几分钟,又抑郁了,陷入“想不通——看鸡汤——貌似想通——又进牛角尖”的死循环。
这都是你“知道”但“没有行动”的结果。如何行动?
行动1:“道”在寻常中,关键在于如何“用心”在职场中,我们可以将马斯洛需求和王阳明语录结合起来,带着目的去工作。
在职业生涯初期,人要“立志用功”,阅读大量专业技能的书籍,快速实现从学生到职场人的转变。
这时候,工作解决的是衣食住行的生理需求。通过不断打磨专业技能,你帮助公司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业务能力显著提升,领导和同事对你已经认可,这时候感到自己的职业生涯处于安全区,满足了你的安全需求。
若要升职,除了自身过硬的本领,还需要软技能,比如人际沟通技能。于是,你进入了职业生涯第三阶段,社会需求。
你会意识到情商的重要性,积极调整与人物、事物打交道的态度与方式,也意识到“什么时间,说什么话,办什么事”,同时你也有了自己认可的同事,彼此之间少了职场的尔虞我诈,多了惺惺相惜,正所谓“君子之交,其淡如水”。
这时候,工作伙伴至关重要。当人被满足了尊重需求,内心会充满平和,工作和个人融为一体,即使遇到挫折,仍可以享受工作本身的乐趣,“心无外物”。
最终,知识的学习与知识的实践有机融合,就做到了“知行合一”。
当我们真正享受工作本身带来的乐趣时,内心就会产生一种原动力。它会指引我们在日常环境中,怎样用心,怎样工作,怎样生活,怎样处事待人接物。
行动2:从“心外求法”转向“心内求法”24岁的王阳明在第二次会试中再次名落孙山,发榜时很多人嚎啕大哭,王阳明却说,“你们都以落第为耻,我却以落第动心为耻。”
”王阳明说:“我不要他信,却只要他疑;只要他心中一疑,他就大势已去!”这就是“此心不动,随机而动”的真谛,成大事者,应具有不管外界风云变幻,我自岿然不动的心态,这是一种笃定后的沉稳。
有一些人遇到重大事件的时候会焦虑,这背后有两种原因,一是因为没有准备好担心失败而焦虑,二是因为准备好了却担心表现不好而焦虑。
对于准备不好的人,不妨以“事已至此,不如随缘”的心态:准备不好却表现的极好其实是赚了,准备不好、表现不好也是实力真实体现。
对于准备好的人,不妨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心态,即使今天没有如你所愿,要相信最好的永远留在最后,积极的心理暗示可以使人摆脱狭隘与偏执,使目标朝着更正确的轨道运行,这便是自我修心与自我行动的协调统一。
当工作和生活遇到瓶颈的时候,我们要把向外界不断攀缘之心,转而向自己内心深处去寻找答案或突破口。
你可以放下一切,就坐在座位上闭眼冥想五分、十分钟,把工作的来龙去脉,可能的走向和你想要的结果延伸去想,如果触发灵感,就去行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