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有话说:
今天我们不妨好好聊一聊教育的目的,难道教育的目的就是考取好大学吗?
1
挤过独木桥,难觅阳光道!
十年磨一剑,却不能倚天长啸!
为何读书无用论在当今盛行?
教育的目的又何错有之?
且听我来为您分析。
目标若不明确,行动则无方向。
也许有人会说:教育的目的不就是上学、考试吗?那还不简单吗?
当然就是:高分、名校!

好吧,我们就从高考谈起吧!
的确,应试教育的目的十分清楚,就是为了考出好成绩,考上好学校,学个好专业。
家长感叹:好孩子啊!多留一点汗,幸福三代人!
孩子感叹:应试教育,我为你付出的青春这么多!
十年寒窗苦读,只盼金榜题名。
其实,远不只十年。

但遗憾的是,高考年年都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夺得好学校、好专业船票的,都是凤毛麟角。
这就注定大部分学子不得不面对失败。
如果......我只是说如果,如果你家孩子无法挤过这座独木桥,没有考上好学校,你会怎么办?
重头再来?加倍努力?
有没有人选择放弃?不是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非要让孩子在这条他不擅长的道上死磕吗?
很多没有学历、没有文凭的人,不也成功了吗?李嘉诚小学学历,乔布斯大学辍学。
也许有人会说,那都是小概率事件,大学文凭必须有!
好吧,我们先花点时间看一看高考胜利者,再去讨论大学文凭吧。
高考状元,应试教育最大的胜利者,可谓是光环笼罩,当之无愧的人生赢家。看似没毛病。
可是,越来越多的数据证明,无论古今,取得杰出成就的人群中,并没有高考状元的身影。
每年一批又一批的状元中,谁是行业领袖呢?
科学大家、商业巨亨、国家领导,高考状元占多少?
这一现状绝对非偶然!
中科院震惊调查:30年1000余名高考状元下场悲惨,无一成为行业领袖。

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发表过一篇文章,劝告我们:不要让孩子成为第一名!
因为他发现,当年班上常考第一的同学,最后很少有人混得风生水起的。
为什么是这样一个结果?
看来我们的教育目的果真出了问题。
为什么好学校、好文凭反而并不能保障好的生活?

到底我们的教育应该有着什么样的目的?
2
教育的目的,也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今天,我想分别从家庭、国家、专家3个角度详细介绍。
家庭和国家分别从自身需求出发选择教育的目的。
专家通常站在更科学的角度分析问题。
一、家庭
在多数家长眼中,高考只是阶段性目标,高考只是眼前的目的。
教育的长远目的当然是:好工作、好生活。
能当高官、攒大钱,那更是求之不得!
只可惜,高考之路,即便谋得了好文凭,也未必能求得铁饭碗。
其实,很多家长对教育的目的思考并不多,教育=高考,义无反顾走上了应试教育之路。
然而,应试教育这条路太拥堵。
我们可以把家长的教育目的归纳为“谋生”,家长希望孩子通过教育能实现:事业成功,生活美满。
家长梦想文凭和学历成为孩子的敲门砖,于是把应试教育当成实现教育目的的主要道路、甚至唯一道路!
二、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解释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所以,国家旨在通过教育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使国家繁荣昌盛。
不容置疑,教育也有着政治教化的作用,来抵制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
国家希望通过教育增强人民的爱国意识,希望通过教育培养各类专业人才和服务人员。
素质教育是国家大力提倡的教育之路!
三、专家
▶ 国内
一起来听一听教育大家的观点吧!
谈到教育,孔圣人最有发言权。

孔子的教育目的可归纳为两个:做官和做人。
在“士农工商”的社会价值观下,做官必然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孔子也不例外,他周游列国,就是希望在政界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
“做人”也是中国人素来的教育目的。

以南怀瑾为代表的教育家说过:人为什么要读书?
传统文化中最正确的答案便是“读书明理”四个字。
明理就是明白做人的道理。
“做官”这一目的在今天显得有些狭隘,“做人”又太空泛。

蔡元培提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独立健全的人格”。
什么是人格?
人格是指一个人整体的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好性格。
这一目的被广泛接受,但同样不够具体。
▶ 国外
国外教育家对教育目的的解释,更多从个体的角度出发,更具有指导意义和可操作性。

怀特海在专著《教育的目的》中指出: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教育唯一的目的即生活,教育只能围绕“生活”这一主题。

罗伯特-赫钦斯提出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个体自我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是人格的塑造和人性的完善,以经济的目的而培养人才,实乃教育的失误。

卢梭认为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

而后杜威对卢梭的观点作了进一步发展并指出: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把外面的东西灌输进一个容器。
在教育目的面前,中国教育家倾向于从道德层面谈教育的目的,突出“做人”和“明理”;
西方教育家主要从个体发展谈教育目的,强调把学生最大的潜力给挖掘出来。
古今中外,教育的目的何止一箩筐?
孰轻孰重,孰是孰非?如何辨别?
3
在我为您揭晓答案之前,且听我先说一说上述教育目的的两个主要问题。
一、应试教育简单粗暴
看看下面这张不同动物爬树比赛图吧。

教育也是一样,学生个性千差万别,简单的应试怎么可能选拔出有用的人才。
社会现象纷繁复杂,要解决问题需要多方面的能力。
考试只能检验出孩子的应试能力。
由此可见,应试教育是简单粗暴的教育。
应试教育大行其道,主要反映了教育界的慵懒弊病。
一是家长的懒惰:应试教育=教育全部,成绩好=好孩子,以为提高分数就让孩子的成长一步到位。
二是教育部门的懒惰:学习分数是容易量化和考核的指标,老师好不好,看学生成绩;校长好不好,看成绩;教委官员当得好不好,还是看成绩。
简单!高效!公平!
家长不需要懂教育,多给孩子报补习班,孩子成绩好,家长必然好。
老师也不需要懂教育,只需要把教鞭弄硬一点,对学生严一点。严师必定出高徒。
学校也只需要盯住分数不放,军事化管理,高压提高升学率。
教育有方法可循,但没有捷径可走。应试教育试图找一条捷径。看似成功了,实则败得一塌糊涂。
社会上,普遍存在一种现象:第十名现象。

进入社会后,班上第十名往往混得最好,这是为什么?
主要原因就是第十名的孩子智商足够,学习不错,同时,他们也花了很多的时间去学习其他实用的能力,在生活中锻炼自己,他们是更适应社会的人。
所以我说,应试教育是一种简单粗暴的教育,是一种走捷径的道路。
二、素质教育曲高和寡
那为什么说素质教育曲高和寡呢?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真的很动听!
效果如何?人人心中都有答案。
国家大力倡导的素质教育为什么执行的不好?

目标太理想。
全面发展,我认为这是不可能的。
每一个人的时间精力都是有限的,每个人都有先天的缺陷,后天的成长环境也不同,谁也难以全面发展。
公认的创新大王乔布斯不守规矩、脾气暴躁,生活作风上也存在问题,可以说是缺点与优点同样突出。
教育难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更应该培养多样化的人才。
国家用批量化教学的方式忽略了个性的差异,打造全面发展的人才,在当代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这是不可能实现的任务。
一技之长足以!只要实用。

人类社会已进入知识爆炸时代、分工协作时代,培养T字型人才更容易现实。
横线是基本要求,主要指道德、政治、体魄等,竖线是个人的专长、一技之长。
教育达到了基本横线,就应该将更多的资源花在竖线上。
推动社会进步的也不一定是全面发展的人才,却往往是偏才、甚至怪才。
当今的发展越来越依赖创新,在这个急需创新人才的年代,社会更需要T型人才。
除了曲高和寡,素质教育蜕变成应试教育的原因还有我们国家的选拔人才制度:高考。
高考虽然是保证教育公平的好办法,但却把教育带向了应试教育的深渊。
高考几乎是国家选择人才的唯一方式,而多数家庭又把高考作为孩子跳龙门的唯一出路。
高考只考查分数,因此家长只关心成绩,音乐、体育等不参加高考的科目在家长眼中自然就成了副科。
学校为了争夺生源只能片面追求升学率,也不会关注这些副科。
在分数为王的时代,素质教育自然成了口号,也必然被应试教育所取代。
回过头来,我们再看一看专家的观点吧!
在专家的观点中,我比较接受国外教育大家们的观点。
激发人的潜能,我认为这是教育的一个前提,只有把个人的潜能激发出来,再培养学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个人的价值也必须在为社会服务中得到体现,个人价值的实现也可以很好地服务社会。
中国的教育家们的观点过于强调“先做人,后做事”,到什么情况才算学会了做人呢?
我认为做人与做事是同时进行的,在做事的过程中不断犯错误碰壁,然后才能明白做人的道理,不断改进自己,从而更好地做事。

二者相辅相成,同时发展,没有先后。
其实,教育家们在教育目的上的争论取决他们的立场,可分为个体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
个人本位论认为教育的目的应使受教育者的本性、本能获得自然发展,教育要为学生本身的生活需求服务。
个人本位论关心个人价值,关心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和生活的完满幸福。
社会本位论者主张,教育目的应根据社会要求来确立,人是社会的产物,教育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进步的人,教育目的就是使个体社会化。
也有教育专家大力呼吁调和论。调和论试图平衡个人需求和社会需求,认为教育是通过发展个人来影响社会发展的,教育在满足个体需要的同时就实现了对社会需要的满足。
4
所以,我认为,最好的教育目的是:“激发个人潜力,服务社会需求”。

站在国家层面,“尊重个性,激发潜力”,更可以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培养出世界级大师,才能满足社会需求,才能促进国家繁荣富强。
站在个人角度,个人的价值也必然在社会中得到体现,不可能脱离社会。个人若能从事自己喜欢的事业,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
好的教育必须要兼顾社会需求和个人发展。
可见,个人教育目的和国家教育目的是辩证统一的。
应试教育中,分数再高又如何?如果学生的潜力没有激发,等于我们的教育又耽误了一个好孩子。
如何激发个人潜力?教育的重点是什么?
我们下次讨论,不见不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