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本书,然后用自己的话把它讲出来。讲自己的理解,讲自己收获的东西。
读完《道德经》,理解了些什么呢?参考樊登读书的内容,主要是与《道德经说什么》的作者韩鹏杰的对话,对相关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作些小结。
一、都说《道德经》是经典,该读,但从哪入手?
要先了解作者老子的职业背景。老子是做官的,守藏史。掌管图书和档案,他知识渊博,见识广,智慧高。他面对的都是朝廷大员、王孙贵族,有问题都来向他请教。
相传孔子曾问道老子,老子比孔子大20岁左右。道德经本质上讲也是一部对话体语录,跟佛经、论语一样,只不过没有提问的部分。但通篇能够感受到作者对面坐着的人问了一些问题,然后老子给出回答。
坐在他对面的是天子、诸侯、士大夫,《道德经》也是帝王书。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32章)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15章)
道德经要解决的是当时实实在在的问题,是要把士、王培养成圣。
最后一章的结论:“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二、这本书到底讲了什么?
全书5000多字,道出现80次,德出现50次。全书主要内容讲了这两个字。
几千年过去,道和德依然还是我们文化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是我们个人修身齐家、教育、生活和工作中最重要的内容。
道和德要分开,不是一个词。
道德经首句用“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开篇,不能拆分。名,是语言逻辑,是定义。“道”是本质,“名”是工具,用来表达“道”。
因为“道”是高大的,深刻的,所以用“名”来表达,是有局限的。
老子认为道有两个层面,一是天道,万物的本源叫作“道”,也叫“母”,宇宙规律叫“道”,也叫作“常”。
“有物混成,先天生地,寂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另一个层面是人道。走在道上什么最重要,必须解决什么问题?一是方向和目标,二是规则和境界,三是边界和底线,
“德”字,从字形上讲,是一群人,在十字路口,要统一目标,同心同德,自觉追寻道,遵守道,按照道去做。按照道做事,就是有德,德者得也。
三、道德经的主要内容
除了道和德,接着是“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这母。”
这里谈的是“有”和“无”两个重要概念。无,名天地之始;有,万物之母。观察世界,人与人的差别在外表上没有多少,但是内在的精神世界,差别很大。
“故常有,欲以观其徼;常无,欲观其妙。”徼,就是边界。
运用有和无的观念来观察事物,尤其是用无来观察其妙处,就会到达“玄”的水平,是一种高水平的标志。中国文化中无心、无声、无色、无形、无为、无用等,都是对事物高境界的认知水平。中国书画中“留白”,计白当黑,虚实相生,这就是无的妙处。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35章)
无为是“无”的作为,不是不做,无用是“无”的作用。
《道德经》还从哲学的角度讲了六个最重要的概念: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比如前后相随。(7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
做领导要把自己的利益放在后面,大家才会你这人可交,才愿意让你带领。在家跟随你,叫前后相随。外其身而身存,是无我。你把身外之物置之度外,不贪,无私,才能成就大事业。
“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生,处前而民不害。”
“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66章)
你越无私,大家越紧紧相随,欢喜地推着你往前,成就你。
四、一些学习方法
1、断句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8章),后面用冒号。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曲则全: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
2、重复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51章)
生而不有,长而不宰,是谓玄德。(10章)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始也,为而不志也,成功而不居也,夫唯不居,是以不去。(2章)
3、正反
“天下皆谓我大,大而不肖。夫唯不肖,故能大。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恒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接着从正面论述:夫慈,故能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为成事长。
然后又从反面论述:今舍其慈且勇,舍其俭且广,舍其后且先,则必死矣。
4、呼应
首尾呼应,强调。
每个篇章以及全书都是首尾呼应的,不断强调重点。
五、总结
《道德经》从大的方面讲了五个字:道、德、天、地、水。
道是万物本源,宇宙规律。
德是按规律办事。
天,自强不息。
地,厚德载物。
水,上善若水。
在人与世界的关系中,人是渺小的。客观世界如果为我所用,必然要遵道守德。其路径是: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以人为本。法地,厚德载物;法天,自强不息;敬畏天道;总结起来要道法自然,“自”是本该,“然”就是如此。人要效法天地精神,敬畏天道,就是走在正确的道路上。道本该如此。
对于个人,《道德经》可以学习的智慧能够概括成“清虚卑弱本反无”七个字。
清:冷静、宁静致远
虚:虚怀若谷,谦虚
卑:善处于下
弱:弱胜刚强
本:遵道贵德
反:换位思考,相反相成
无:大象无形,无用无为
最重要的一点是,上面七个方面都跟水有关,故曰“上善若水”。
水的两个重要品质:一是善利,一是不争。
善利:
水去大家不喜欢的地方,往低下走,“居善地”。
“心善渊”,水深才能安静,一个人要有智慧,要清静、宁静,要沉淀、积累。
“与善仁”,给予平行仁爱,不论自己地位高下,恩德有多广,都谦卑。
“言善信”,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事善能”,多一份本事,多一份尊严。
“动善时”,掌握时机,动静有度。
《道德经》最后“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是整个道德经的落脚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