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曾经感叹过,“知我者,二三子。”
很多人也喜欢引用这句话,表明自己的孤独和落寞。
可是鲜有人知道辛弃疾的上文刚刚写过,“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如此的自信满满,却依然只有知己二三人,何也?
他可是号称词中之龙,跟苏东坡这样的牛人并称苏辛的超级大V。
但事实总是让我们失望,辛弃疾少年抗金归宋,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
所谓的二三子,有人考证也只有陈亮一个。
陈亮是个什么人?他反对和议、力主北伐也是个爱国人士。而且陈亮的战斗力爆表,因为倡导经世济民的事功之学,跟当时学术大腕朱熹也冰炭不相容,曾进行过多次的“王霸义利之辩”。
辛弃疾为什么没有别的朋友呢?因为他的出身的阶层和他的北伐立场决定了他的宿命。
如果想要妄图跨越阶层和立场地寻找到朋友,那将无异于缘木求鱼。
辛弃疾是士大夫阶级,他想要恢复的是北宋的旧版图。可当时南宋的士大夫阶层已经在临安(如今的杭州)安逸惯了,谁也不愿意去打仗,更不愿意承担北伐失败的责任。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官场上,只要少犯错,多逢迎,那就是光明大道。
偏偏这个辛弃疾却天天叫嚷着北伐、叫嚷着抗金,那当然是跟大家都不对路喽。
至于百姓们,其实对恢复北宋的旧版图的关切,可能还不如今年能不能减租,能不能让戍边的亲友尽快回到家乡来。
因而,辛弃疾在上在下,都只能是寂寞而孤独的。

到了八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蜷缩在大城市的某个格子间,自以为读了几日书,对着电脑敲敲键盘,就变身中产阶级,就可以广交朋友了?
错之,大矣!
我们看到的很多光鲜的人和物,并不是我们所处的阶层的日常,而是摆拍,是秀,是精心包裹的幻象。
更不用提,每个人都无法摆脱身份立场和头衔的束缚,而且每个人都只会站在自己的立场去考虑问题。
有人说三观是友谊的基础,可是人们的认知和行为往往并不是统一的。而支配人们行为的,不是三观,而是阶层和立场。
你明明知道该怎么做,可是你为了自身利益往往却做了与之相悖的事情,这在现实中还少吗?
因而,让我们将朋友回归到最简单的概念。
朋友者,志同道合也。若不在一条道上,有志也是不能成为朋友的。
跟身边的同道多交流,跟身边的同道多友爱,这样才会发现更多的朋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