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两个超市,一个店大欺客的感觉,什么都贼贵,服务态度冷淡,但是店面很大,经常冷冷清清,即使节假日,也难见上人山人海购物的场景。另一个超市店面适中,物美价廉,还经常有各种优惠活动,从入门撕小票到收银员及管理员耐心热心,妥帖周到,不满意随时退换货且快速。你认为哪个超市会盈利且效益更好?
有一所私立学校,收费不低,管理严格近乎苛刻,一旦缴费后很难退费,教室,食堂,住宿条件很是一般,师资力量也不够强大,大部分都是刚毕业的大学生,甚至还有大四大三的学生代课,也有公办学校带几节课挣个补课费的,总之,老师良莠不齐。你觉得这样的学校能办久了吗?有人上吗?
上面的案例是我所在城市的真实事例。答案是两个超市效益都很好,前一个他们之所以可以如此傲慢,主要他们以发行各种购物卡为盈利模式,每年各市局等油水大单位以及送礼等都来自这个超市,也就是说老板的人脉等早帮他们完成了每年的销售额,至于你买不买,我都已经卖出去了,何必再在乎其他营销途径。后一个超市主打平民牌,增加了与普通大众购买力的粘性,口碑好,流量大,生意自然也好。上面学校是教育局安置公办学校无法安置学生的渠道,完全解决了民生对高中教育不足的不满,同时也为政府进行了创收,开创了多赢的局面。
为什么要提这些呢?现在媒体也好,生活也好,你能感受到无所不在的焦虑。诸如“你的同龄人都…,你…”“三岁之前不怎么样,以后会怎么样”“三十不着手养老,怎么怎么”所以最初我们被这种焦虑裹挟,后来我们有些人说他们在“贩卖焦虑”,又走向反面。其实,那么多种焦虑里面,教育焦虑更甚,因为教育承载了更多。所以,每个家中有学生的都能感受学习的紧迫,急迫。时间上的挤压,要求上的不断提升,分数不够,不会乐器,不会画画,无时不刻感知到的都是自己的不足,强烈的匮乏,记得多年前看过的一本心理学著作说“中国的教育就是让人抑郁的,心理学恰巧是包容,治愈的。”作为一个生物老师,随着对生命现象越来越多的认识,越来越能感觉到哪有什么绝对的好或者坏啊?只有适合不适合,每一个生命来到世界,必然有他的价值和意义。让每一个生命感受到尊重,相信自己独特的价值,不论他的容貌,不论他的家庭,不论他的分数等等,我们的教育能传达吗?就如那两个超市,那个学校,以我们有限的经验,以我们有限的认知,我们能准确判断他们的命运吗?那换言之,对于我们的学生认知你又达到多大程度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