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教育学会副秘书长张东燕强调,名著阅读是让学生了解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师应利用对学生阅读的影响力,一方面提升自身水平,另一方面帮助学生体悟如何阅读名著,建构起让名著真正抵达学生心灵的桥梁。那么,如何让阅读在学生身上真实有效的发生呢?
提倡“海量阅读”,鼓励“连滚带爬”地读
中小学生读书意义在于,读书立德能树人,读书养性是格局。对于中小学生的阅读要求,最常见的一个观念就是“不动笔墨不读书”,在一定情况下,这样做能达到精读、细读、积累的要求。可事实上,学生凡是读书都必须做笔记,凡是阅读都考虑如何提高写作能力,这就有了局限性,成了束缚,又是也扼杀了孩子阅读兴趣。所以,教育部统编本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总编温儒敏老先生提出了“海量阅读”、“连滚带爬”阅读的观点。他认为,要达到广泛阅读拓展阅读面,就需要一个阅读速度,可以浏览、快读、猜读、跳读,学生可以无师自通。
提倡整本书阅读。
整本书阅读是当今语文教改的一个重要趋势,叶圣陶先生很早就提出“以读整本书为主”的观点,“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是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面对当前学生课外阅读的碎片化、无序化现象,很多语文教师达成一个共识,要追求回归真实的阅读——读整本书。读整本书是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真实的语境阅读,不仅能继承优秀文化,还能拓宽文化视野,理解多元文化,实现单篇课文教学不能达到的目的。
若要学生喜欢上“整本书阅读”,就不能太多干预,应当导向自由阅读,个性化阅读。如果“课程化”太明显,要求太多,学生还没有读,可能就兴趣减半了。如果搞得很功利,处处指向写作,甚至和考试挂钩,那就更是煞风景,败坏阅读兴味。所以读书方法应该从读一本书到读同一类书,从单篇阅读到群文阅读,从任务驱动阅读到自主选择阅读,从以过程管理为主的阅读到以目标管理为主的阅读,从为了考的好而阅读到即让学生考得好又不把学生兴趣抺杀的平衡式阅读等等。
提倡经典阅读。
“浮光随日度,漾影逐波深。”碎片阅读如浮光掠影终究转瞬即逝,而文化经典是源头活水,需要传承才会流长。
提倡师生共读。
“读书谓已多,抚事知不足。”教师不知书,学生怎知读。井中水浅,何以杯盛。所以,作为教师,不以世事浮躁为借口,读书自有晨昏,忧乐自生情怀。语文老师要当“读书种子”,播种希望,静待满园花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