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的作用
“聪明圣知,不以穷人。”(《非十二子》)
聪明绝顶,睿智超群,但不据以使人难堪
“其知虑足以应待万变……其知虑足以决疑。”(《君道》)
其,辅佐人主之卿相。这是对卿相智慧水平的要求:足以应待万变和决疑。
“志意修,德行厚,知虑明,是荣之由中出者也,夫是之谓义荣。”(《正论》)
意志纯洁,德行敦厚,知虑明智,光荣是由内在的品德和心性中生出来的,这就是“义荣”。
荀子关注“圣知”,那是大智慧,能够应待万变,能够决疑,可见功用至巨。并且,真正的大智慧不是用来为难人的,让人走投无路,而是用来辅佐人主的。智慧如何用,关乎人品,因此荀子把智慧和志意、德行放在一起,当三者兼备,人生目标、道德行为、聪明智慧有机地结合,从中自然产生“义荣”。这就涉及到了修养问题。
知的修养
“凡用血气、志意、知虑,由礼则治通,不由礼则勃乱提僈。”(《修身》)
大凡在动用感情、意志、思虑的时候,遵循礼义就和顺通达,不遵循礼义就颠倒错乱、懈怠散慢。
“血气刚强,则柔之以调和;知虑渐深,则一之以易良。”(《修身》)
对血气刚强的,就用心平气和来柔化他;对思虑过于深沉的,就用坦率善良来同化他。
血气、志意、知虑,都是心智问题,荀子主张用“礼”来制约规范。修身主要是个性修养,特别是“血气”是个性中最桀骜不羁的因素,要“柔之以调和”。
“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曰:虚壹而静。心未尝不臧也,然而有所谓虚;心未尝不两也,然而有所谓壹;心未尝不动也,然而有所谓静。人生而有知,知而有志;志也者,臧也(心生来就具有认知事物的能力,在认知之后就能记忆下来。);然而有所谓虚;不以所已臧害所将受谓之虚。心生而有知,知而有异;异也者,同时兼知之(心生来就有“兼知”多种事物的能力,可以形成对事物的不同知识。);同时兼知之,两也;然而有所谓一;不以夫一害此一谓之壹。心卧则梦,偷则自行,使之则谋;故心未尝不动也;然而有所谓静;不以梦剧乱知谓之静。未得道而求道者,谓之虚壹而静。作之:则将须道者之虚则人,将事道者之壹则尽,尽将思道者静则察。知道察,知道行,体道者也。虚壹而静,谓之大清明。万物莫形而不见,莫见而不论,莫论而失位。坐于室而见四海,处于今而论久远。疏观万物而知其情,参稽治乱而通其度,经纬天地而材官万物,制割大理而宇宙里矣。恢恢广广,孰知其极?睾睾广广,孰知其德?涫涫纷纷,孰知其形?明参日月,大满八极,夫是之谓大人。夫恶有蔽矣哉!”(《解蔽》)(发于自然的顺性之心,表现为“臧”、“两”、“动”,心的这些表现无所谓善恶,是心认知力的自然而然的表现。这一顺性之心,不能达到对道的认知。只有经过“虚壹而静”以解蔽的工夫,心知才能达到“清明”之境,即对道的彻底地认识和觉悟。)
臧-虚;两-壹;动-静。根据人心性的特点,反制其害从而尽其利。虚壹而静是修炼的最高境界。至于“大清明”之后的无限功用,似有夸张之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