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灵枢经·正义精讲206
寒热病第二十一
6/6
原文:
身有五部:伏兔一;腓二,腓者腨也;背三;五脏之腧四;项五。此五部有痈疽者死。
病始手臂者,先取手阳明、太阴而汗出;病始头首者,先取项太阳而汗出;病始足胫者,先取足阳明而汗出。
臂太阴可汗出,足阳明可汗出。故取阴而汗出甚者,止之于阳;取阳而汗出甚者,止之于阴。
凡刺之害,中而不去则精泄,不中而去则致气;精泄则病甚而恇,致气则生为痈疽也。
原文译文对照:
~~~~~~~~~~
身有五部:
人身表面有五个地方,为人体内在脏腑体现于体表的要害之处,如下:
伏兔一;
第一处,是大腿前方、膝上六寸、肌肉隆起之处,该处有伏兔穴,故称“伏兔部”。该肌肉隆起处为足阳明胃经脉气之要冲,禁灸、禁刺。该处若生痈疽,由于禁灸禁刺,故难以施治;又由于乃足阳明经脉气要冲,故病邪易内传、扩散。
腓二,腓者腨也;
第二处,是小腿肚,该处最凸起处为承筋。小腿肚既为足太阳、足阳明脉气之要冲,亦为足少阴、三焦下腧之所系。承筋穴禁刺,可灸三壮。若该处发作痈疽,因禁刺且只可灸三壮,故难以施治;又由于乃诸经脉气要冲,故病邪易内传、扩散。
背三;
第三处,是背部脊椎及其两侧之挟行脊膂,即背部督脉及膀胱经所过之处。该处距离脏腑甚近,皮肉极薄,若生痈疽,其中病液邪气,极易下陷内传,内传则必死。
五脏之腧四;
若痈疽生于各脏阴经之五俞穴处,病处为通经入内之要害,极易随气血扩散于内。
项五。
第五处,是项部,即后颈处。该处为督脉及诸阳经之所过,若生痈疽,极易随诸经脉气而迅速扩散于体内。
此五部有痈疽者死。
以上五处,皆为人身气血之要害,若生痈疽,则因难治且易内传,而多死。
病始手臂者,先取手阳明、太阴而汗出;
伴有烧热证候的疾病,若起始于手臂,因手臂气血为手太阴肺经及手阳明大肠经之所发,故应当取刺此二经以泄热。手阳明大肠经谷气丰盛,肺主汗孔之治节,故应当先泄刺手阳明大肠经之商阳穴,以通便、泄出阳邪;再补刺手太阴肺经之孔最穴,以补实肺阴,调理肺气,使肺经正气充实而能正常调控毛孔之开闭,令手臂部顺利发汗、散邪、退热;或先补刺手阳明大肠经之商阳穴,以补实阳气、恢复大肠功能、通便;再泄刺手太阴肺经之孔最穴,以泄出阴邪,调理肺气,使肺经正气能正常调控毛孔之开闭,令手臂部顺畅发汗、散邪、退热;
病始头首者,先取项太阳而汗出;
伴有烧热证候的疾病,若起始于头部,因头部气血自项部足太阳膀胱经而上于头部为最多,且足太阳膀胱经主水、主表,故应当首先泄刺项部足太阳膀胱经在项部的天柱穴,以泄出阳邪,使该经气血通畅于头部,从而头部得以顺利出汗、泄邪、退热;
病始足胫者,先取足阳明而汗出。
伴有烧热证候的疾病,若起始于小腿部,因该处为足阳明胃经气血所生发的气血为最多,故应当首先泄刺足阳明胃经之足三里穴,以通便,泄出该经阳邪,使小腿部气血通畅、得以顺利发汗、散邪、退热。
臂太阴可汗出,
经行臂部的手太阴肺经,乃主气,故可取刺其穴,泄刺之则散邪而退热,补刺之则发汗而退热。
足阳明可汗出。
足阳明胃经主水谷,多气多血,故可取刺其穴,以泄阳邪、通经气,而发汗退热。
故取阴而汗出甚者,止之于阳;
若补刺手太阴肺经导致发汗过度的,为阴气过盛,当补刺足阳明胃经,使阴阳平衡而止汗;若泄刺手太阴肺经导致发汗过度的,为阳气过盛,当泄刺足阳明胃经,使阴阳平衡而止汗;
取阳而汗出甚者,止之于阴。
若泄刺足阳明胃经而发汗过度的,为阴气过盛,当泄刺手太阴肺经以补足阴气,使阴阳平衡而止汗。若补刺足阳明胃经而发汗过度的,为阳气过盛,当补刺手太阴肺经以补足阴气,使阴阳平衡而止汗。
凡刺之害,中而不去则精泄,不中而去则致气;
大凡误用针刺的危害,不过有二:一是刺中病邪所在,且已补泄到位,却没有及时出针,以致白白泄出正气;二是没有刺中病邪所在,或刺中病邪却补泄没有到位就出针,这样,就要么白白刺伤好肉、留下创口、引起外邪有机会聚集于此而发炎脓肿;要么病邪没有去除、体内邪气仍在,又因着针孔创口而易聚集外界病气,内外夹攻,易引起发炎脓肿。
精泄则病甚而恇,
正气泄露则体质下降、抵抗力更加虚怯;
致气则生为痈疽也。
内外邪气聚集于针孔创口,则发炎化脓,长出痈疽。
~~~~~~~~~~
老黄历择吉,2024.7.16
上一篇:灵枢经正义精讲205
下一篇:灵枢经正义精讲207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