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18-08-11

2018-08-11

作者: 科波菲尔_f02a | 来源:发表于2018-08-11 07:04 被阅读7次

黎化片言之742

央视三位军事专家,谈到秋收起义后红军在井岗山能站住脚的原因,是因为路线正确:打土豪,分田地。

属常识性的解读。却勾起我一串联想。

“打土豪”,迎合了农民的劫富济贫心理。不患贫,患不均,历来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心态。

《水浒》描述的大块吃肉、大碗喝酒,亦是贫困农民所向往的理想生活。自然而然,“打土豪”这一号召,让农民欢欣鼓舞。

可问题是:土豪也就那么几个,这种杀鸡取蛋式的掠夺,能长久吗?

土豪打没了,只能打小地主,接着打富农,继而打中农……

曾看到过一份资料:红色根据地根本就养活不了那么多的红军,最后,发展到了红军内部的仇富斗争。谁的衣袋里被抄出三个铜板,脑袋很可能就保不住了。

最早打土豪起家、捞到一笔财富的王佐、袁文才,被杀成为一种必然!

“分田地”,恰好挠到了广大农民的痒处。

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几乎都是靠这一口号揭竿发动的。

革命胜利,农民才发现上当了。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新社会换了个说法:土地归国家所有。国家归谁掌控?干部。没你农民什么事儿!

农民当然不愿意。于是,“严重的问题在于教育农民”。强行征购,强迫卖粮,重评成分。因为有人检举我家有余粮,我父亲还被关了十几天。

人民公社的“四固定”,让农民成了圈地而作、毫无自由的农奴:社员不再是人,而是分成等级的“劳动力”;你付出的劳动不能换来钱,只能记工分;农工产品的“剪刀差”,把农产品价格压得不能再低。农民们“喊一年号子,买不到一顶帽子;爬一年踏子(挑河工),买不到一双袜子”。

由此引发的种种社会矛盾,一直延续到今天。

作为农家后代,我无法忘记那个岁月农民遭受的屈辱。

农村姑娘,哪怕貌若天仙,去城里也只能嫁给那些讨不上老婆的城里混混儿、残疾人。

城里人,哪怕混得猪狗不如,照样比农民高出一头。见了农民也就一个个像干部,拍拍肩膀嘘寒问暖:“生活怎么样啊?粮够吃吗?”农民也就低头哈腰,老老实实作答:“去年子,工分不值钱。我家透支,想卖点血……”

我留心观察过:连乡下的狗上街进城,也都一只只把尾巴夹得紧紧的。

那个年代,不堪回首!

微信圈居然有人怀恋那个年代,说你脑残是高评,该说你是丧失天良,无耻!

          2018.8.11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18-08-1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nurb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