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杂家杂谭今天如何做教师
10.对自己也要“因材施教”(王晓春)

10.对自己也要“因材施教”(王晓春)

作者: 161f09651b9e | 来源:发表于2018-08-11 07:03 被阅读124次

      有一件表面看起来很奇怪的事情:越是不了解自我的人越是以自我为中心,只对自己感兴趣,相反,真正了解自我的人反而会把更多的兴趣转向世界,转向他人。

      不信你看这样的例子:如果你发现某教师总是对人诉苦,怨气冲天,似乎全世界都对不住他,似乎地球上只有他最倒霉,你就可以断定,这一定是一个不了解自我但只关心自己的人,一个关心他人的人是不会对人诉苦的,无数的例子告诉我们,利他主义者都是乐观的人。人为什么悲观?为什么焦虑?根本愿意之一是他既不关心他人,也不了解自己,他在忙活他根本做不到的事情,他不知道自己是谁,他给自己定的目标是虚幻的或者是自相矛盾的。再比如我们周围很多人都有“官瘾焦虑”,总想当官,看见别人升官,又羡慕又嫉妒,有人知道退休了还在愤愤不平。我想,如果他们学点心理学,其中不少人就不敢这样焦虑了,因为显然,做官需要具备某些性格特点,没有这些特点的人最好远离乌纱帽。我见过一些优秀教师,一旦被提拔成校长之类,业务上从此就难有进步了,甚是可惜。中国缺少真正的教育家,这是重要原因,许多有教育家潜能的人都不幸被提拔成官员了。

      心理学可以让我们搞清自己是什么材料。以便对自己“因材施教”,发挥最大的潜能。我很遗憾我青年时代没有接触到真正的心理学(那时候确实也没有条件),否则我至少能给自己节约10年时间。人生能有几个十年?大多数人可能致死也未能认识自我,糊里糊涂地活了一辈子,这是很可悲的事情。

      很多人以为学心理学只是为了治疗别人,这是不全面的,还有人学心理学是为了控制别人,那更不是正路了。我们学心理学首先应该是为了认识自我,以便对自己“因材施教”。

      举个例子,比如面对一个出了名的问题生--

      第一位教师想,这是个可怜的孩子,我要用爱把他冰冷的心融化。

      第二位教师想,这是一个挑战,我必须打赢。

    第三位教师想:这是一个有趣的研究课题,正好提高我的专业水平。

    第四位老师想:阿弥陀佛!但愿他在我这班不闹,他要是真的闹起来,我可怎么办呀!

      第五位老师像:不行,我得想尽办法把他挤走,不然他肯定给我们班拉分。

    第六位老师想:估计我管不了他。我就老找他家长,实在不成给教务处,校长送去。

    如果年仔细观察这六位教师平日的言行(包括在家里),很可能就会发现--

      第一位老师是一个心软的、富于同情心的人,很情绪化,容易感动,爱看生活片,相信爱能改变一切。

    第二位老师平日就是个强势的人,喜欢权力,喜欢指挥他人的感觉。如果这是一位女士,则她的老公很可能被迫换上“气管炎”。

    第三位老师是一个比较冷静的现实主义者,喜欢思考,善于评估形势,逻辑思维能力强。

    第四位老师性格软弱,遇事喜欢退缩,爱幻想,爱诉苦,总是一副无奈的样子。

    第五位老师遇事喜欢逃避。逃避的方式,一是自己躲开,二是把麻烦转嫁给别人。

    第六位老师无论在家在单位,都喜欢依赖他人。这种人遇到任何事情,首先考虑的不是“我怎么办”,而是“我去找谁”。

    愚以为,这就是荣格所说的“心理装置”,或许也可以称之为心理动力模型,心理活动模式,也就是俗话说的“秉性”。每个人心理装置都不同,遇事该装置会自然启动,沿着习惯的方向运行,遇事人就按照某种特定的方式动作起来。就是说,每个人的头脑中都有独特的“参谋部”和“执行机构”,不管你是否意识到了,它们都会忠实履行自己的职责,掌控人的言行,可见,一个人的工作态度和他的生活态度原则上是一致的,因为它们是由一个共同的心理装置掌控的,工作态度只是生活态度在工作这个侧面的表现而已。工作时生活的一部分。

      所以,我们想改变一个人的工作态度和作风,单纯在工作领域做文章往往治标不治本。我们的所谓师德教育之所以成效不理想,这可能是重要原因。你不从一个个教师的心理装置的特点出发进行个性化引导,只从外部灌输某些师德原则,很难内化成教师自己的东西。有一句流行语:态度决定一切。这话又道理,可是我们要追问:态度又是什么决定的呢?态度是由每个人的特殊心理装置决定的,所以态度很不容易转变。你会发现,你宣传某种正确的态度,某些人即使完全赞同你的意见,一旦临事,他还是会照原来的态度对待---他那个心理装置很顽固,很稳定。这样想,遇到学生“屡教不改”,你就能多一分宽容了,因为说到底,我们每个人几乎都是“屡教不改”的。我做教师培训工作,就常常感到转变教师比转变学生更加 困难。

      因此,如果要推广某种新的态度,新的理念,新的思维模式,千万不要幻想别人听懂了就会去做,这是不可能的。事实上最先领会和实行新模式的只能是那些原来有心理装置接近新模式的人。我们一般说这种人“悟性好”,其实可能主要不是悟性问题,如果他的心里装置与新模式相差甚远,就很难“悟”过来。知道新课改为什么推行下去往往发生变形吗?我看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很多参与课改的教师心里装置根本就和课改的理念不相容。如果我们推行课改的时候,先把那些心里装置比较贴近课改理念的人找出来,由他们带头改,逐渐扩大影响,可能情况会比现在好的多。但是这要求课改主持者有相当的鉴别教师心里装置的能力。

    如果说一个人的心理装置完全是先天的,不可改变的,那未免太悲观了,可能也不符合实际。作为教育者,我们不能这样看。但是我们也千万不要像如今很多局长,校长,教师这样盲目乐观。以为规定点条条框框,搞点检查评比,谈几次话,就能改变人们根深蒂固稳定异常的心理装置,这未免太天真了。无论针对教师还是学生,这样想都只能证明当事人自己的心理装置有毛病,该想办法调整了。您要成功,只能沿着自己的心理习惯的方向加以引申和调整,按自己的路线走向目标。教师的大目标是一样的,但走什么路,要靠自己摸索。

      在这里,我劝青年教师学会“跳出自我看自我”搞清自己的心理装置,或者换个比喻,搞清自己头脑中有哪些设定的“软件”对自己搞点“因材施教”如此才有希望成为一个明白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10.对自己也要“因材施教”(王晓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wurb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