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佛有一双眼睛在时时刻刻的盯着我,我觉得我的生活正被监视着”,“真的难以置信,不只是我说什么有人知道,看什么有人知道,就连我想什么都有人知道”,“唉……我的电话不知道被倒卖过多少次了”。类似以上种种想法,时不时的浮现于我脑海中。
“世界之大,为什么就没有一个能懂我的人啊?”这个曾伴随我们成长的问题,这个曾让我们茶不思饭不想的问题,在今天来看,好像根本就没有什么存在的意义了。
抖音很懂我,它知道我是个球迷,于是他让我置身于一场又一场足球赛事,一条又一条篮球新闻。淘宝很懂我,它知道我最近所需,于是它让我醉心于一件又一件流行服装,一双又一双潮牌鞋袜。小红书很懂我,它知道我心之所向,于是它让我沉浸于一则又一则名家故事,一本又一本经典书籍。
这就是大数据技术,它就像一位历经沧桑且博学多识的老中医,通过察言观色,快速且精准的把号住我们每一个人的脉搏,从而开出一副副药剂,以祛除“身体的顽疾”或是“精神的内耗”。
人们常常说,“那谁谁谁,你说话要客观一点,不要以偏概全。”可大多数时候,我们或是知道亦或是不知道,犯以偏概全的问题。但好在,不光是微观上的你我,就连宏观上的数据,也会如此。可是,大数据技术更多的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从某个角度来说,它也只能以偏概全。然而,对于我们来说,只要我们想,完全可以避免成为以偏概全的人。
我曾经以为我的看法就是全世界的看法,我的感受就是全世界的感受,我的态度就是全世界的态度,若是谁不是这种看法,那在我眼里,他就是异类,是变态,是要与这个世界为敌的人。
在《行为投资者》中提到过一个心理现象,即一旦人们认同了一个观点时,或是拥有了一个东西时,就会极力的维护它,若是有与其相同的言论、举动时,人们内心的坚定指数会上升一个台阶,反之,人们的观点不但不会因此而削弱,反而会比之前更加坚定。
我打开微博热搜,想对周遭一探究竟,此时,我会自觉不自觉的点开一条条新闻背后的评论,“这个人说的可真是头头是道啊,哈哈……”,“怎么会有这种社会败类,说的都是些什么狗屁不通的话啊”,“深得我心啊,嘿嘿,点开这人的主页瞧瞧看……”,“这人有趣,给他的评论点个赞吧。”如此种种,这就像是大家伙聚餐时,我已经点好了我爱吃的菜,而后,有人说,“你爱吃豆皮,我也爱吃呢,那我就再点一份喽。”哇,简直是灵魂的交付啊。可是,当有人说,“点个折耳根吧。”我内心却是一万个恶心。
什么新闻不新闻的,什么事实不事实的,都不重要,我才不管呢,我的看法才最重要,与我相似的看法才是我点开评论真正寻找的,就如那句讽刺的话——你明明有了答案,为什么还要问我?
“这个新闻你都不知道啊,这个新闻你才知道啊,你生活在原始社会嘛?你呀,整天就只顾着自己那点事。”人家就是不看新闻呀,客观来说,这很奇怪嘛?难道不看新闻就一定是原始人嘛?看来,又是一位以偏概全的小伙伴。
写到此,我似乎能理解古人说过的一句话了——吾日三省吾身。对于当下的小伙伴来说,一日三省恐怕很难做到,可即便如此,当我们强加自己的观点于他人时,当我们忙完工作而后大脑处于空窗期时,当我们突然想书写心情,记录感知时,也同时可以回望自我,回望他人,防止以偏概全。
更为重要的是,我们渐渐开始思考自己为什么会有这样那样的思考,于是,身边突然多了一位伙伴,时不时的对你说,“嘿,伙计,你是在问别人的看法,还是想探寻事实?只有这一个角度嘛?只有这一个答嘛?你只能情绪激动嘛?还能不能理性的寻找症结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