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筹备女儿的婚礼,自然就涉及到请客。遇到一些恼火的事情。
主要是农村的客人。因为桌数有限,我们不能请太多亲戚。可农村的亲戚不理解。看我老公跟他二哥二嫂的对话吧。
老公:“哥嫂,因为桌数有限,我们就不能请兰芳兰迪(二哥出嫁的女儿)了,你们俩来就可以了。”
二哥二嫂:“那怎么行,哪有叔叔嫁女不请侄女的?”
老公:“我改天请他们来L市玩,这次请客是男方主导的,人家有规定不能超桌数的。”
二哥二嫂:“谁规定的?为什么做这规定?我们这来多少客人开多少桌,没有规定。”
老公:“农村城市情况不一样,酒店预订多少就是多少,不能临时开桌的。再说我7个兄弟姐妹,再加上他们的子女,孙辈,都请的话十桌都坐不下。”
二哥二嫂:“那就不要请他们,反正我们不管,我们,兰芳兰迪还有他们的孩子九个人是一定要去的。”
老公无语,我直接骂猪头。
后面还有更猪头的事。
帮他们买火车票,没有连在一起的票了,在同一车厢不同座位。意见又来了。
“为什么座位不在一起?”
“我们已经在网上选了很多次,你们人太多,没法连在一起了,我们调了很多次才把你们调在一个车厢。”
“你不是铁路人吗?你怎么连座位都搞不定?”
这回老公想摔手机了,我却突然哈哈大笑起来。
我想起了两件事。
我高中同学分三派:市里的,县里的,农村的。市里的同学口头禅就是:你们县里的。农村的他们就不屑说了。县里的同学口头禅就是:你们农村的。我们农村的呢,没有口头禅了,要不仰视讨好市里的县里的,要不自卑加自傲转成清高转成发奋读书的动力:去你妈的,等明天我也会成为县里的,市里的,走着瞧。
三十多年后的聚会,大部分人还是找原来圈子里的人玩。基本还是市里的,县里的,农村的。只不过口头禅没了,又或者不敢说了,因为很多县里的混得比市里的好,农村的混得比县里的,市里的好。
还有一件事,去年在云南参加一个全国性的活动。几个上海人的表现挺有意思。
上海A问上海B:“你是上海人?”
上海B:“是啊,阿拉上海人,可我是老上海人。”一脸骄傲与不屑。
上海A:“哦,我是新上海人,工作刚过去的。”
后来我观察,这几个来源地填了上海的人分了两圈。一圈“新上海人”,一圈“阿拉上海人”。
“见过世面的”都瞧不起“没见过世面的”,似乎是一种社会心理的惯常。由来已久,根深蒂固。
瞧不起也有“理由”:小地方人,没见过世面,连这都不懂。
是啊,农村的二哥二嫂,连城市请客限定桌数都不懂,连铁路人搞不到票也不懂,真是没见过世面。
市里人会说县里人:拉完大要用擦脸的纸擦屁屁都不懂,多不讲卫生。
阿拉人会说:你了解上海吗?你吃过上海几种小吃?来上海才住几天也叫上海人?
……
依此逻辑,走遍全国的就有口头禅:你们广西,艾呀呀……
走遍世界的就会说:“你们中国,艾呀呀……”
跳出三界的会说:“你们地球,啊呀呀……”
可实际上,跳出三界的人不会这样说了,他会热情拥抱地球,游遍世界的人他也不会这样说了,要说他也会说:世界多姿多彩,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真正见了世面的人,他们的境界达到了和光同尘。
只有我们普通的俗人凡人,“没见过世面”的人才会有这种市里县里农村的分别,才会把人分成几种几阶。
俗人凡人的逻辑:自己的视界就是世界的视界,我的就是对的,不符合我观念的就是错的。
我们和二哥二嫂有区别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