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是什么?亚里士多德把真理定义为表述与事实的符合,也就是当一个命题与事实一致时,这个命题就是真理。但是我们是通过什么来获得一致性观念的?答案只能是我们已经获得了关于事实的某种清晰的“洞见”。也就是在未获得“真理”以前,我们已经认识到了“真理”。这种“洞见”已经是我们关于某种存在的认识。但它在未获得表述前,又未充分自觉。所以海德格尔把真理视作存在的无蔽,意指存在的自行显露。把探索真理的活动看成是“解蔽”。
在中国当代,官方把马克思主义看作是真理,原因在于实践证明了它的力量。实践如何证明了这种力量?实践是通过改变现实来证明这种力量的。改变现实在于把一个混乱落后的中国变成统一强大,把中国人民从战乱与贫困中解救出来。这就是说,真理就是把“分裂与落后”变成“统一强大”,把“战乱贫困”变成“安全富裕”。
我们进一步分析“分裂落后”与“统一强大”,“战乱贫困”与“安全富裕”的本质区别。前者是共同体性的概念,后者是对于个体状态的描述。我们对后者进行解析。“战乱”造成的是人的生命的不安全,人随时随地都可能会死,人的生命可能会在战乱中丧失。“安全”则是对人的生命的保存。“贫困”让人吃不饱穿不暖,“富裕”让人生活得幸福。这样,真理就变成了保全人、满足人的一种东西。
保全人在于人有生存的需要,而满足人也在于人有生活的基本需要。真理就是能满足人的需要的一种东西。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来表达这种关系——意义。在这里,真理不再是“符合”,不再是“无蔽”,而是对人有意义。
在中国古代,并没有"真理"这个词,但有一个概念与之对应——道。为了让它更切近真理概念的意蕴,我们给它加上一个限定词——“大”或者“常”。中国人对“大道”或“常道”所含的感情,就相当于对“真理”所具有的感情。《礼记》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实行“大道”能带来“大同”。而老子把“常道”看作一种万物遵循同时也是人生社会的原理。也就是,在中国古代,“大道”并不是或不只是对存在的揭露,而是一种济世救民的“良方”。“大道”之所以“大”,在于它反映了社会人生的根本问题。
我们看到,大道在中国古代更多的是指对人,对共同体有某种意义的学说。这和官方称马克思主义是真理的含义是一致的。换句话说,当我们称马克思主义是真理时,我们把西方语境偷移成了中国语境。真理实际上就是“道”,这也就弄混了真理的原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