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齊克果不是這個時代的哲學

齊克果不是這個時代的哲學

作者: 思想筆記 | 来源:发表于2021-01-14 15:42 被阅读0次

    齊克果的問題關懷與解答

    齊克果(丹麥人,1813-1855)雖然出身富裕,但自幼體弱多病,五名兄長相繼早亡(在他22歲前)。逼仄的生命處境,使他的人生思考直接跳過此世的愉悅,而轉向人生終局的考察。對死亡的直視,使他顯得憤世嫉俗。對他而言,對名譽的追求、追求漂亮小姐的慾望、朋友之間的胡鬧,這些有溫度有厚度的人間情感,放在死亡這把終極的尺之前,都顯得微不足道,誠如古有諺,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參作品"Either/Or"、"Fear and Trembling")。任何事只要無法有積澱,足能穿越死亡,在死亡者眼中都輕薄如漣漪,稍縱即逝、沒有意義。

    轉離俗世的傾向,配合齊克果敏銳的心靈,加深他對人間原罪的洞視,下面,是他對人間的觀察:

    Marry, and you will regret it; don’t marry, you will also regret it; marry or don’t marry, you will regret it either way. Laugh at the world’s foolishness, you will regret it; weep over it, you will regret that too; laugh at the world’s foolishness or weep over it, you will regret both. Believe a woman, you will regret it; believe her not, you will also regret it… Hang yourself, you will regret it; do not hang yourself, and you will regret that too; hang yourself or don’t hang yourself, you’ll regret it either way; whether you hang yourself or do not hang yourself, you will regret both. This, gentlemen, is the essence of all philosophy.
    ── Either/Or; 20 February 1843

    人生的兩難在他的日記中,得到更清晰的闡釋:

    “Life can only be understood backwards; but it must be lived forwards.”
    ── Journalen JJ:167 (1843)

    人類似乎總在認清所有選項並善用自己可以有的選擇前,就被迫被生活往前推,因此生命的感受輕則無奈,重則懊悔與苦難。生實煩憂(angst),這樣的概念據說被齊克果進一步在”the concept of anxiety”中發揚,而被奉為沙特等存在主義者的先聲。

    對人生「注定的」苦難的洞察驅使他呼籲大家跳脫對人間溫暖的「幻想」。齊克果以大量創作(42年人生中創作22本書),期待振聾發聵,並以作品延續他個人有限的生命。他也把目光望向永恆,尋求基督教的庇蔭,他甚至提出「信仰的跳躍」(leap of faith)這樣的說法以面對信仰超理性的性質,表態他無論如何都要尋求永恆價值的決心。

    我認為齊克果的問題關懷偏於一方

    我了解齊克果,在我慘綠的國中時期,任何事都是虛無,很早就開始哲學思考,質疑人生的意義。台灣傳統觀世音土地公等民間信仰不能滿足我,在高中時投向基督教的回報,並維持我對世俗的睥睨和偏激的態度直到大學。

    但現在的我,是喜愛生命的,我喜歡跟同事胡鬧、在單車社團吵鬧,這些事就是讓我愉快,我無法用我不瞭解的來生,來度量眼前這些事的重量,並認為他們毫無所謂。

    齊克果所描繪的無奈人生,我要說,或許有些人確實麻木,沒有感受;但我認為,多數人其實對生活的兩難、生命的稍縱即逝、後悔與選擇的焦慮,咸有感受,只是他們選擇了不同的詮釋。

    如果怎樣選擇都會後悔,反過來說,不就是怎樣選擇,都不會後悔太多嗎?瞧瞧上面引文,齊克果對這世界的描述多不公平,怎麼不說,我們是在婚姻中後悔,但又努力在相處中反思學習成長,並獲致那一些親密和羈絆呢?又或是我們在離異中,頓失重心,卻品嚐了生活的質感,在日子的來來去去中,發現自己走過這些,是如果沒有生到這世上,永遠不能知道的驚異觸感。而我們是誰?不過是卑微的人類、活在這個世上的存有而已,怎麼敢想要終極的完美呢?所以多數人選擇繼續匍匐向前,擁抱人類可以擁抱的殘缺美好,向生命致意感謝,而不是回頭哀嘆已經發生過的人生。

    不同的詮釋,部分來自不同的時代背景。我們所處的時代相對安定,戰亂有限、物質豐裕、人均預期壽命增長,而我認識的許多人又出自相對安穩的家庭,所以他們容易看到人生兩難的另一面:人生兩不難。相對安定的時代,人們或許難以認同齊克果忽略此世的傾向和強烈抨擊此世的說法。

    我認為齊克果的解答不能滿足當代人的需求

    齊克果是19世紀人,基督教宗教主導社會秩序,同時他本人疾病纏身,阻礙他體驗生活本身的快樂和慾念──他不是卡謬,為了北非的太陽醉心,曾經徜徉於涼快的海水浴裡,享受活動肢體的快樂、游泳的自由。他的社會背景和他自身,使他轉向宗教做為解答,但對當代人來說,宗教已經不是這個社會的支柱價值,要人下定「信仰跳躍」的決心,轉向宗教尋求人生的超越,實在是犯難。

    此外,轉向來世做為解答,也只是面對生命困境的眾說法之一,而且未必是最好的一種。對卡謬來說,齊克果對生命的思索,只是問題關懷的起點而已,遠未走向建立答案的階段。卡謬堅持活在此世,倡議決不自殺,他本人轉向對生命熱愛的呼籲作為解答(《西西弗斯》),並在《瘟疫》一作中,動員人類共同體去對抗生存憂傷的逼迫──富有歐陽脩「北枝梅蕊犯寒開」的人文精神,指明另一種解答的方向。相形之下,更讓人感到齊克果哲學作為人生指引的不足。

    結語

    在我日漸富裕安康的過程中,現世的美麗逐漸展現,就是美麗的衣服、包包和妝容,也居然能步入我的眼光,但迄今它們對我的號召力還是有限。人生的憂傷,我本人的,和我關懷到的他人的,需要一套說法來規範指引。物質事物這些東西的重量還不足以承擔我歷練過的生命厚度。齊克果對生命的解讀偏於一方,提供的出世解答,也不符合時代脈動,相形之下,中國的人文精神和卡謬的熱愛生命,更讓人有在此世超越此世的勇氣和熱誠,也更讓人採信為解答的方向。

    2021-01-14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齊克果不是這個時代的哲學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nyva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