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又瞄了一眼昨晚的第2章,发现了一句很关键的话:成年人眼中孩子的“个性”,其实是孩子的一种伪装,伪装背后,是他们求同的强烈内驱力。这句话让我想到了《乌合之众》等等的说群体大众的行为,原来求同是儿童时期就存在的内在原生的力量?这样看来,大人也一样有这样的“驱动力”,很少有人是到哪儿都求异不求同的。
新的第3章《原生关系、派生关系和替代关系》,还是反复强调父母要认清自己与孩子建立原生依恋是非常重要的,派生关系可以帮助和稳固原生关系,而替代关系是不得已出现的,但却是非常强有力的,一旦被永久替代,就非常危险。而这种替代通常最初是暂时替代,慢慢的父母如果长期缺位就会被永久替代。
“对于情感需求很强烈的孩子来说,填补(原生关系破裂或断裂的)空缺,是头等大事。”——不要心存侥幸。
建立依恋关系的6种形式,让我想到了宝宝,也想到了我自己。宝宝很喜欢玩“我说什么你说什么”的模仿游戏,或者“你做什么我学什么”,只要和她玩这个,她就会不自觉笑出来,也可以修补断裂的联结。我初中的时候,刚入学没多久,有一位和我床铺挨着的同学和我关系不错,过了一段时间,她和其他同学玩起来了,我感到被忽略了,然后还在日记里写了好多次,老师还给我点评,好像说不要想太多,还是什么的,反正就是觉得我不应该感到伤心。另外当时和她一起玩的是我眼里成绩一般的同学,我也是不太能理解吧,可能是她们比较会玩,比较有趣,而我当时就是不理解为什么,至少也可以同时一起玩呗。不记得有没有和我妈说过这个。还有,这6种形式和恋爱关系也蛮像的吧。
今天从这一章读到一点敌意,就好像依恋同伴的孩子就不好,总让我有种被评判和看得不健全的感觉。。。是不是中文翻译比较直接的关系呢?还是我有什么投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