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身体中五藏(五脏)之窍即心开窍于舌,脾开窍于口,肺开窍于鼻,肾开窍于耳,肝开窍于目。
大家有没有深入思考过,窍是什么?
《说文》云:“穴也,空也。”
《礼·礼运》曰:“地秉窍于山川。”
《疏》谓:“谓地秉持于阴气,为孔于山川以出纳其气。”
综《说文》、《礼经》所云,窍就是山川中的孔穴,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山洞,这些孔穴有什么作用呢?就是出纳地气。
地虽然属阴,虽然藏而不泻,但它也要交换,与天交换,与阳交换。它也要有呼吸。
这个交换,这个呼吸就是通过位于山川的孔窍来进行的。可见自然天成的每一样造化都不是没用处的,都不会闲置,只是你没有认识到。
认识到上述这个“窍”的涵义,我们来看五藏的窍就非常清楚了。
首先在中医里只有五藏有窍,六府(六腑)没有窍。为什么呢?六府属阳,五藏属阴,六府应天,故泻而不藏,五藏应地,故藏而不泻。
应天则本就空灵,何需有窍?
应地则实而厚深,故需有窍以供出纳。
所以,我们一再强调中医理论它的基础很深厚,它的背景很深厚,而这个深厚处就是自然。因此,谈中医你处处在在都不要忘记自然。道法自然了,你的理论的根基自然就深厚了,你对这个理论就会坚信不移。
这不是盲目自信,而是你心中有数,了了分明。像这个五藏主窍的问题,一联系到自然,你就很清楚了。
另外一个问题,我们看心开窍于舌,脾开窍于口,肺开窍于鼻,肾开窍于耳,肝开窍于目,符合于《说文》、《礼经》所给出的窍的涵义,这几窍(舌、口、鼻、耳、目)即皆位于山川(头即是身体之山川),其中口、鼻、耳、目这四窍,还具空穴孔窍之性。
并且在这四窍中,肝窍目、肾窍耳、肺窍鼻皆分左右两窍,脾窍口虽不分左右两窍,然由上下两唇相构,并且这四窍皆直通于外。
惟独心之窍不具这个特性,它既不直通于外,亦非空穴之窍,且不分左右、上下,而为一独“窍”。
原因是什么呢?
五藏之中,肝、脾、肺、肾这四藏皆有实形,而其对应的孔窍却是虚的;心藏本虚,而其窍却实。
五藏之中,心为君主。君主为孤为寡,故无有左右,无有上下。余则为百官而有左右、上下之分。
这些对五窍的特性描述和定位,既使我们看到了中医自然的一面,也使我们看到了中医社会的一面,二者似不可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