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柴静,从第一次看她的博客开始。柴姑娘文字简单平实,以一种记录体的方式讲述着一个个故事。以前不太喜欢看女作家的文章,觉得要么有些腻,要么有些浮,读着总感觉自己站不住脚。更多的时候,觉得自己一堂堂直男,还是读些彪悍,厚实的吧。现在想来,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阅读习惯,选择阅读的角度不同,自然选择的读物不同。这些都无可厚非。而柴姑娘的文字却对我有一种独特的吸引力,最初的让我喜欢上的是她采访卢安克的那篇博客,让我发觉文字也可以平实简单,不煽情不华丽,而却让你读完后,觉得感动,觉得心情沉静,觉得自己有力量。
第一次渴望买到一本书,第一次有一本书拿上放不下手,第一次有一本书让我有了思维的动力,希望去认识自己,认识周遭的环境,去想一些也许短时间内得不到答案的问题。也许这就是《看见》这本书带给我的收获。
以前也看央视,却不知道时空连线,24小时,面对面。知道新闻调查,却不知道柴静。看了这本书,原来有记者冒生命危险去完成自己的职业使命,原来有媒体人过着非媒体的生活,原来央视也曾经自由过。也许一本好书能让一个人对过去的时光再回眸,不是功利的找寻成功的经验,只为重新认识自己和这个世界,让自己心安,让自己觉得那些时光我真的活过。
这本书比较厚,二十章,二十个采访故事,做成交错前行的心路历程。第一次看完,部分内容以记不太清。但这也没什么,我认为的读书在于读的这个过程,读本来就是读的收获。如果一本书能够给你带来些许思维的动力,给你一两点启示,我想可以算作一本好书。看这本书之前,我对新闻没什么概念,对于什么是好的采访也不懂。对于新闻中的最重要因素——人,更是关心得浅。柴姑娘说,“人”有人性,就会被无知和偏见遮蔽。但人要从蒙昧中睁开眼。以前自己不愿想得太多,举得神经兮兮,柴姑娘却说思想的本质就是不安,人要从不假思索的蒙昧中挣脱,这才是活着。对于这点,我觉得每个人喜欢的活法没有可比性,但我自己喜欢更喜欢清醒地痛,不喜欢愚昧地乐。所以很喜欢陈虻的那句话——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
透过柴静的故事,我看见了新闻的真相。在讲述03年非典的故事中,我原来以为人在面对死亡的威胁时,会逃避自己的责任,有特别是在我印象中冷漠的医生。但是有些林子里的鸟不是学舌的,人需要在悲观的现实面前去感受人性存在的温暖。因为我们需要好好活着,真正活着,我们需要希望。在双城的故事中,我才意识到自己的浅薄。十来岁的孩子懂些什么呢?他们内心单纯,无忧无虑啊。可是,原来孩子世界也是多元的,它比我想象的复杂。孩子内心的情感很丰富,一个快乐的童年,少年影响的是一个人的一身。这里我想到了基础教育,可我还能说什么呢?又有呵呵。大人和孩子是平等的,相信大多数的成年人都意识得到,可是在日常生活中能做到这点,却很难。大人们不是经常把自己觉得正确的事强加给孩子吗?也许他们都有中年危机吧,把孩子当成了另外的一个自己吧。能理解,只是很感到辛酸。柴静说真相常流失于涕泪交加中,一个投入了自己情感,甚至情绪的人能客观公正地看待事物吗?这让我想到了自己看过的一些新闻,做新闻的媒体以为自己掌握着话语权,能够掌控大众的泪点,制造出一幕幕感人肺腑的画面,让观众能够站在道德高地上,过足意淫的瘾。这世上不是除了黑就是白,你不放下自己,试着去抵达真相,就不可能看清现实。我感慨的是,自己的辨别能力不足,不知道是不是受了良好的义务教育的原因。有时你发现自己认为十万个正确的事突然不对经了,感觉真的很可怕。这让我想起了笛安说的,人最大的坎是当你的价值观崩塌时,怎样重新面对自己,面对世界。看到柴姑娘采访汶川地震的那段时,我才知道,灾难就是灾难,不应该把灾难演变为宣扬正能量的据点,这太残忍,不人道。对灾难的思考才是财富,灾难带来的痛苦只能是痛苦。直到现在,我也不敢再度一遍写卢安克的那段,对于我来说太颠覆了。这种感觉让我着实不安。我可以思考,但卢安克带来的思考会让内心剧烈晃动,甚至崩塌。只能祝福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