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行为设计学》黏性六原则之五—情感(二)“马斯洛的地下室”

《行为设计学》黏性六原则之五—情感(二)“马斯洛的地下室”

作者: 读书写作羊十五 | 来源:发表于2022-04-07 18:46 被阅读0次

    【原文引用】

    换句话说,我们很多人觉得别人都是活在马斯洛的“地下室”——我们自己住在高高的阁楼顶层,而别人都住在底部的地下室。在马斯洛的“地下室”里待久了,结果就可能错失许多激励他人的机会。

    【原文转述】

    简而言之,在看待和评价别人的行为时,倾向于低层次,而看待和评价自己的行为时,向于高层次。这造成的困境就是,如果我们一直倾向于低估他人的动机,就会失去激励他人的机会。而能带来激励效果的是赋予对方更高的身份期待。

    【个人体验】

    这就像一个故事:三个工人在工地上砌墙。有人问第一个工人,你在干什么?这个工人回答:我在砌墙。第二个工人答:我在建造一座宏伟的建筑。第三个工人答:我在建设美丽的城市。几年之后,三个工人有了不同 的发展:第一个工人仍然在工地一线砌墙,第二个工人成了工地管理者,第三个工人成了建筑师。

    这个故事当然可以有很多个解读角度,但是有一个不可以忽略的要素,就是人们对自己的行为赋予了怎样的意义,就会产生怎样的激励效果。

    但由于一种倾向:低估他人的意图和高估自己的意图,就会使得很多时候带着有色眼镜看人。

    以前公司的HR说过一个招聘中的故事:一个求职者,各方面都很符合公司的要求,无论从过往的经历、个人职业素养还是谈吐,都在众多候选人中遥遥领先。但是只有一项让HR很犹豫,就是:他的简历上有大概三年的时间是创业的。HR的看法是,为什么创业三年后还要回到企业呢,是不是因为创业失败,或者经济上需要稳定的收入,才选择回来上班,这样的人会不会仅仅贪图安稳稳定,而没有斗志了呢。就这样,这个怀疑让HR放弃了这个候选人,选择了排在后面的一位工作经历比较连续的人。

    当然这个事情没有办法评价好坏对错,因为无法做对比实验。但是这个HR的反应,就是典型的“马斯洛的地下室”,即便是如此优秀的候选人,在评价创业失败又返回公司这个行为时,也仅仅从需求层次的最底层:生存和安全的角度去评价,不但没有向对方直接求证答案,更没有想办法去激发他的创造力和贡献价值,而是选择直接放弃。

    职场中,这样 例子真是举不胜举。

    相反,当一个人被赋予更高的期待,会激发潜能。

    今年的贺岁档电影《狙击手》中,队长刘文武对大勇说:你的眼睛是最快的,要是你小子手不慢,那么射击的能力不会比我差。(刘文武是神枪手)

    就是这句话,让大勇带着班长赋予的职责,一个人与美军三个人周旋,并且击毙美军三个狙击手,完成将情报传递出去的任务。

    【引导行动】

    1、暂缓评判,察其言观其行;

    2、当人被赋予更高的期待,会激发潜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行为设计学》黏性六原则之五—情感(二)“马斯洛的地下室”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oess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