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百死千难”与“悟良知”

“百死千难”与“悟良知”

作者: YuMoo555 | 来源:发表于2023-03-04 10:14 被阅读0次

    在上一篇文章中,阳明所遭遇的宸濠之变就几乎结束了。

    而先生也是在这这之后悟到了致良知。那么到底什么是良知,阳明又是怎么悟出来的呢?

    致良知,先生从最开始悟出“心即理”和“知行合一”都是在强调:一定要磨镜,随之再顺着自己的心去行事。致良知也是如此,“致”这个字表达的就是要行出来;良知我们就能理解,意思就是在良心之上知,从而不会二分,要不断内向反思自己的心。

    阳明先生虽然在宸濠,忠、泰之变中做得非常完美,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他一步步都是顺着自己所悟道的知行合一与致良知去做的。

    这场变故好事就是在检验阳明的心,阳明这样的做事方法与在龙场悟道之前做事原因大大不同。在真正的生死困局之中,阳明是真心的将圣贤之道体悟出来,并行出来。然而在此之前,阳明更多只是知道圣贤该怎么去做,在不断地体会他,龙场就是一个大彻大悟的时刻。

    当阳明能够用他的思想立功,就已经证明这个道路是正确的。然而当他受到小人的谗言,却从不惧怕从不幽怨。不会被小人和得到却又失去的官名而束缚住,才更知道将自己的心放在第一位的必要性。只要坚持着心中的到就可以立功,也不会因外在事物的消失,痛苦而受到打击,这就是阳明一直在做的致良知。

    是的,如果真正能够做到致良知,就一定不会受到命运的阻挡,“可免没溺之患”,致良知就是你能够坚定自己的把柄,不会甘愿在任何一点堕落下去。

    阳明讲“良知无不具足”,而孔子讲的就是“六十而从心所欲”,这里体现的就是当你有了一个方向,并在此之中找到了自己的使命感,对这个方向无比渴望,就可以去做自己任何想到的事情“从心所欲,不逾矩”,真的就是如此。

    可是在历史的发展中就是如此,从孔孟源头处的,最古老的儒家圣贤中,心和理一定不是二分的。但是到了朱子竟然就让学者向外求理,却又有许多人向他学习,简直就是将人的心物化,禁锢了每个人的可能性,没让他们追寻更高更本质的追求。

    “拈出良知”,将其合一,良知一定是与阳明血肉之躯合在一起,而也是最古老先贤儒家传下来的一个结晶。良知虽易,也不是每一个人可以行出来的,但千万不是二分。

    阳明在传教之中,就有一个担心的地方。因为如果一个人想要了解良知这个词,就看我这一篇文章就行了,在古代也是如此,阳明把这个道理讲给他的学员,可不就是一两天的事儿。但是如果这么来学良知仍然只是一个理,并不是真正从内心悟出来的,如果不加以实践,很容易再次二分。

    是的,“白死千难”一定是与“致良知”紧紧合在一起的。如果你没有在困苦之中,悟出,而只是跟着阳明学习,就很难找到心中真正的志向,也就是为何要去执行自己的良知,那么自然在困难抉择面前中你就会摇摆不定。

    这是我们最终需要去思考。看上去容易,我们也已经学完了,却又有很多义理不能理解,那么行出来,真正的体会到又是何等的难。真的愿意逼自己一把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百死千难”与“悟良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ofyl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