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是第27个世界读书日。我们每年都在说世界读书日
我了解过很多伟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热爱学习,对学习的投入极高,
毛主席常说:“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
在他去世前7小时,他仍在看书,书房的藏书达1万余种,近10万册。
有一张照片,毛主席在床上看书,床上都堆满了书,可见他对学习的投入程度之高。
新中国成立后,他总是挤出时间来读书,他的住所里,床上、办公桌上、休息间里,甚至卫生间里都放着书,一有空闲他就看书。
每当沉浸在书中的时候,毛主席就忘了吃饭,工作人员催促他,他总是笑着说:“还有一点,看完再吃。”在游泳下水之前热身的几分钟里,有时他还要看几句名人的诗词。
游泳上来后,顾不上休息,就又捧起了书本,连上厕所的几分钟时间,他也从不浪费掉。
从行军打仗到新中国成立后去外地出差,毛主席都带着一大堆书。途中列车震荡颠簸,他全然不顾,阅读不辍。到了外地,同在北京一样,床上、办公桌上、茶几上、饭桌上都摆放着书,一有空闲就看起来。
有一年夏天,他出差到武汉。在大“火炉”里,他每天晚上坚持看书,汗水不断地顺着脸颊往下淌。
他风趣地对工作人员说:“读书学习也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流下汗水,才能学到知识!”毛主席晚年虽重病在身,仍不忘阅读。
一次,他发烧到39度多,医生不准他看书。他难过地说:“我一辈子爱读书,现在你们不让我看书,叫我躺在这里,整天就是吃饭、睡觉,你们知道我是多么的难受啊!”工作人员不得已,只好把拿走的书又放在他身边,他这才高兴地笑了。
1975年,他的眼睛做手术后,视力有所恢复,又开始了大量阅读,有时竟然一天读上十几个小时,甚至躺在床上量血压时仍手不释卷。
曾国藩也特别爱读书,他参加会试不中,返家途中,到了南京的时候,路费花完了,于是他就去拜会一位做官的老乡,老乡很赏识他,就借给他100两银子。
100两银子在当时来说可是个大数目,他买了一套《二十三史》带回家,他的爷爷和父亲不但没有责备他,反而给他很大的鼓励。
原文:丙申年购《二十三史》,大人曰:“尔借钱买书,吾不惮极力为尔弥缝,尔能圈点一遍,则不负我矣。”嗣后每日圈点十页,间断不孝。
翻译:我在丙申年购置了一套《二十三史》,家父对我训诫道:“你为了买书而向别人借钱,我不惜一切地替你赔补还账。
你若是能够仔仔细细地圈点阅读一遍,才算不辜负我的一番苦心啊。”从此以后,我每天都仔细读上十页,如果稍有间断,就是对父母不孝。
于是他就“侵晨起读,中夜而休,泛览百家,足不出庭户者几一年。” 第二年,他赴京赶考,取得进士资格。
曾国藩“日以读书为业”,读书只为进德修业,其孜孜不倦、刻苦读书的精神,为他仕途的畅通奠定了基础。
曾国藩说,读书须立志有恒,“盖真能读书者,良亦贵乎强有力也”,他给自己规定,每日用楷书写日记。
每日读史书十页,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这三件事未曾中断。
在他晚年眼力很差的情况下,他读杜佑的《通典》,每天读两卷,薄的读三卷,其勤奋可见一斑。
曾国藩读书有一套学问。譬如,读书要“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通明年再读。”又譬如,“读书不二,一书不点完,断不看他书。”
伟人有着良好的读书习惯,甚至有点嗜书如命的感觉,很善于利用零碎时间。
像曾国藩都是有日课的,最有名的就是曾国藩的日课十二条,真的很有修为,终身坚持,不曾中断,可以说是坚持到死!曾国藩一生勤奋好学,以“勤”、“恒”两字激励自己,教育子侄。
谓“百种弊病皆从懒生,懒则事事松弛。”制定计划和日课有助于执行力的培养,每天坚持完成日课,不中断,学习就怕中断,一中断,状态就找不到了,而每一次坚持就是在巩固和强化那个好状态。
日课很重要,但不宜过多,过多自己会太累,到时容易起退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