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有人在短视频里边指着一片甘蔗林说:“南方人请走开,我给北方人介绍一下,这是我们南方的竹子。”还有更过分的是指着一个黑黑的杆子这样说。
不会吧,不会吧,不会真有人认为那是竹子吧!作为南方人,我在屏幕前露出了姨母笑。
说实话,在南方确实有很多竹子,北方就很少见,我家周围就有竹子,竹子也分好多种,有用来织农具的,也有的竹笋用来食用的,还有竹子是用来观赏的。小时候,我常常去竹林砍那种跟笔差不多粗的竹子用来做炮,就是把砍回来的竹子取一节往两边里面塞羊胡子果果(一种生长在地面的蓝色果子)用筷子挤压一边,形成压力差,前面的支撑不住了就飞出去了,同时发出响声。
春天时,我们用长竹片做剑,那一路上的花花草草全倒在了我们的剑下。有时候也会手贱去砍油菜花,被发现了难免挨一顿打。
其实竹子的作用挺多的,我们日常用的筷子有很多是竹子做的。刷锅用的筛子也是竹子用的(农村经常看到)。撮箕、背篓、框框、筛箕、拨箕、bb(一种用来晒东西的方形竹制品)等,都是用竹子做的。
在我的印象中,爷爷辈的人都会做,削竹子,划灭(将竹子根据需要削条或者片)。我十岁时,住爷爷家,家里门口堆满了竹片,全是用来做东西的,竹子里面剔下的黄条一般是作为废料处理的,爷爷经常用废料给我做山羊,现在基本已经忘了怎么做了。之前每年大爷爷过生日都会把家里人都叫过去吃饭,吃完饭会给每家送一个框框,一直到他去世前一年都还送了,我家几乎所有的框框都是大爷爷家送的。而家里的撮箕是爷爷家拿的,爷爷也会做框框,不过做撮箕多一些,撮箕可以用来挑东西,小孩的话喜欢拿着撮箕去河里捞鱼。
如果是要做拨箕、筛箕、背篓之内的就得请专人来做,或者等哪天有人拉着那些东西买的时候买,那些东西需要一点技术,不然不会做。
刷锅的刷竹不知你们见过没有,做刷竹的话就简单多了,我见我爷爷坐的时候是准备了很多竹片,一边有节把,一边没有,没有的那边用刀斜着削一刀,然后剥丝,每片都这样处理,再用竹子绑起来,中间插一个茆子,打进去竹片就紧了,一把竹刷就做好了。
对我来讲,bb才是我接触最多的一个物件,盛夏,家里趁着天气好,想多晒的东西吃,比如洋芋快快,红薯干,柿饼啥的,可是bb不够用怎么办。
19年,我二十岁,回到家中看到了家里出现了这样的场景,请人做别人也觉得麻烦,买是不可能的(花钱买bb我妈肯定不会接受的),所以就萌生了自己做的想法。说干就干,砍竹子去了,没想到一开始就遇到了困难,砍回来的竹子不适合做bb,竹子不行,几年就烂了。我按照母亲的指点到亲戚家门口去砍竹子,竹林比较陡,蚊虫也多,杂草丛生,砍完竹子累的我满头大汗。
回到家中,开始划灭,不会,只能给它劈开,完全划不成条,一般都是划到一般就断了,划细都做不到,更别说剔黄心了,更难。
爷爷看不下去了过来帮我划,我就只需要做就行了。
爷爷化了几根竹子都说有问题,竹子嫩了不行,竹子生长的土地肥了也不行,无奈只能重新去砍了,亏我还专门在土地肥沃的地方砍了好几根。
望着手上蚊子包,红红的还没有消,现在我又要进入竹林喂蚊子吃饭了。
在爷爷的帮助下,顺利的划好了灭,现在是织bb了,爷爷看着我织,也过来教我,怎样折回来不会断,在要折回来的地方转几圈,这样折回来就不会断了。按照爷爷教的,第一片bb织好了,不过特别丑,一边宽一边窄,后来几片就好多了,几天下来手上磨出了泡,不过看着那些成品,这些泡都不算什么。
当然跟竹子相关的肯定离不开吃,一到春天,村里人就背着背篓去山里挖笋,一挖就是一背箩,回来拨开叶子,可以直接炒着吃,也可以泡起来放着以后吃。
关于竹子的记忆好多好多,古代文人之所以喜欢竹子,可能就是因为它几乎已经融入我们的生活,处处可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