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你的思想,因为它将变成言辞;
注意你的言辞,因为它将变成行动;
注意你的行动,因为它将变成习惯;
注意你的习惯,因为它将变成性格;
注意你的性格,因为它将决定你的命运。”
-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
我们接着昨天的内容,继续谈自恋。事实上,“自恋”这个话题将会贯穿整个心理学课的始终,因为它是人类天然而又微妙的心理。它有其形成的基因层面的机制,它保护我们,激励我们,但也常常蒙蔽我们。
人终其一生,一个很重要的任务是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自恋。但并不是要克服它,或者一定站在它的对立面。当你真正愿意成长时,你同时需要“升级”你的自恋。
这几天我们一直在强调“自我实现的预言”这个概念。这是说,当你说出某句话时,你会爱上这句话,你会爱上自己的说法。就像人都赞同自己转发的帖子,人都爱自己写下的文字,这都是出于人性中的自恋本质。自此,你也有意识无意识的将你未来的人生,按照你曾经说过的话的方式去推动。
这就是所谓的“自洽”,为了证明自己是对的。自恋的本质,在自我中,就是“我是对的”;放在关系中,就是“我比你强”,或者“我比你更对”。
我们现在开始为期一年的心理学课,绝不是读几篇网上一些心灵感悟那种“碎片化”式的学习。我们要搭建一个心理学的框架,用最基础的概念和模块来重塑我们的大脑和认知。说白了,你需要建立一种“心理学”的认知思维。就像工程师,理工科思维:凡事讲逻辑推导,讲科学思辨,讲实证测试。心理学也有自己的系统思维模型。当你具有心理学头脑时,再听到别人一些“常规性”的看法评价,看到一些“大众型”的行为习惯,你就会直接穿过现象,看到其内在心理推动的思想本质。
自我实现的预言,就是我们最先要学习的,也是最基本的概念。当你把它熟悉和运用到像独孤九剑最高式-无招胜有招时,你看人看事的眼光就会犀利通透起来。
在这里我讲一个自己的故事。
其实我小时候学习很渣,特别喜欢看电视。那个时候因为家里的特殊条件,从小可以看到很多很多非常高质量的日剧和韩剧。不得不说,那个时候的日剧,韩剧是真的好看,甩出现在的那些所谓“偶像剧”几百万条街。。
因为非常喜欢韩剧的《天桥风云》,大学去参加了拉拉队,还去比赛;
因为非常喜欢《恋人啊》里的铃木保奈美,所以内心中一直有一个开小酒吧的梦想。我喜欢她还真不是因为《东京爱情故事》,而是《恋人啊》这部剧。她在里面,冷静,沉默,站在吧台后面熟练迅速的擦拭一只只水晶酒杯。永远善意,却有些疏离的微笑面对所有那些失意的酒馆来访者。再后来,看王家卫的《重庆森林》,“加州旅馆”里的王菲让我有相似的感触。
因为喜欢张东健的《青出于蓝》,心中对于大学女生的印象就停留在,女主角恩恩抱着一摞书,走在金色的秋日里,暖暖的阳光和风抚摸着她的长发。我真的是太喜欢恩恩这个女主角,她很温柔,安静。她充满爱,而且被爱。那是我内心中积极向往的样子。
-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我最关键的人生“自我实现预言”。因为一直追求着这个鲜活的画面,我最终申请到了丹麦科技大学,也就是丹麦的“清华”。入学的时候,那里校园里真的有几排整齐的桦树,透过金色的阳光,星星点点照在石砖小路上。我经常借书打印,于是真的实现了抱着一摞书,让温暖舒适的微风轻拂过头发和脸颊的情景。
真是终生难忘。那是人生中最充实,单纯而快乐的日子。
自证预言,真的会成就我们的人生。因为你会尽一切努力去证明你说过的话是对的。
说完了美好的部分,我们来谈谈暗黑的话题:
为什么不要轻易给人贴标签,不要轻易评价人和事物?
因为你会寻找一切证据去支持你的标签和你做过的评价。而在这个强调“谦虚”的文化国度,我们常常做出过于保守的评价,导致我们把自己和他人都推向消极的人生方向。
你有没有在身边遇到过类似的人,他们常常说,这个城市有这样那样的脏乱差问题;或者某些感情不顺的“怨女痴男”总把这样的话挂在嘴边上:男人/女人米有一个好东东!
结果说这些话的人,在他们生活的城市里,总是遇到各种不幸,各种苦难;
而抱怨感情的人,也真的总是各种感情问题缠身。
这也是自证预言的表现形式。
当我们开始给人贴标签:不好好学习的孩子,不懂事的孩子,不顾家的浪荡公子,没有大脑的家庭主妇。还有,广东人都爱吃,SX人都懒,四川都是美女等等,我们就开始固化了我们的思维模式,并且让我们看到的世界,就照着我们标签化的方式呈现。
特别是那些负面的标签,会把人不断的塞进那个标签里。尤其是我们自己,慢慢都会变得洗脑一样:啊,我就是不行,我的人生是失败的,我不会幸福。。
- 对啊,你要是幸福了,那你之前说的话不就错了吗?你消极的家人,你心态不正的邻居,说的话不就错了吗?
瞧瞧吧,自己,他人,社会,都要证明自己是对的。那些消极负面的评价不起作用,才奇了怪。
标签和评价的力量为什么这么大呢?我们自己难道意识不到吗?
还真就意识不到,因为需要你主动刻意的去识别这种错误的认知。标签,会让我们人为的将看待事物的格局变小,它不再是一个可以好,也可以不好的客观事物,而是被你赋予,或者说,强加了主观感受和判断。也就是所谓的偏见。
出于人类天生的自恋,当我们具像化一个事物,当我们将自己主观的看法加在事物本身之上时,我们就不可避免的会在实际情景中,寻找一切可以证明自己正确的证据。
于是从此有了自己都察觉不到的偏见。
那如果,我们在实际中看到了那些不支持我们原先判断的证据呢?
我们会想尽各种办法在潜意识里去“屏蔽”它们:我们会认为这只是个别现象。或者干脆拉黑它们。而现在所谓的大数据算法和人工智能推荐信息,正在进一步加剧这种“窄化效应”。它会根据你以往搜索的内容,停留在某类信息上的时长,来判断你可能会对哪种观点/话题感兴趣,于是越来越多的推送给你。
当你打卡搜索引擎,当你打开票圈帖子,你会惊人的发现某些所谓的“内容刷屏”。可你忽略的是,那正是你自己主动选择的结果:因为你不喜欢的,你反对的,都被你删掉或者拉黑了。
还记得我们在《通识50讲》的第三讲,讲到身份认同,集体归属感和部落化吗?
"All good people agree, 所有的好人都同意,
And all good people say, 所有的好人都这么说,
All nice people, like Us, are We 所有的好人都在我们这一边,
And every one else, is They" 其余的他们,都是坏人。“
越是当你发现,怎么身边的人,票圈里的人说法全都一样,并且跟自己的想法还一致。那就是你该特别小心的时候了。因为这会加深你“全知全能”型的自恋自我。
- 小心提防那些常常挂在嘴边上的话:“你看,我说什么来着。”,“我早就知道”。
人,真的是太自恋了。而自恋,导致的自尊心过强,是幸福的大敌。
因为它会导致你眼睛心灵蒙尘,就像雾霾中看不清真相。
它会让你在关系里必须和对方站在不同等的地位:因为我才是对的,因为我比你强。我要高位置,高自尊,我才能舒服。所以很多人会找一些客观条件不如自己,或者有些问题的对方。这样万一发生矛盾,就可以把责任推给对方,而这个“自恋”的,完美的自己,就不用承担任何错误和问题了。
我们终其一生,无法克服自恋。而且,也并不需要站在自恋的对立面。
小孩子才分黑与白的对错,而所谓成年人,是脑中具有了一种“灰度认知”。
在接下来的课程里,我们不仅不需要对立自恋,我们需要的是根据自己的成长,不断将“自恋”升级。
你可能会很好奇,自恋升级?那岂不是变成自信爆棚的超级自恋吗?
让我们敬请期待吧。
还是那句话,凡事都是循序渐进。改变,我们慢慢来。
网友评论